夏天重“暑”秋天重“燥” 缓解秋乏要平心静气

朱雅文

2018年10月03日08:18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秋天天气渐渐凉爽,本该是投入工作学习的好时节,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感到容易疲乏,应了那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那么,秋天为什么会出现秋乏这种状况?我们又该如何调节自身,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呢?

有些人觉得秋乏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对此,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医学博士黎创在接受《南方日报》的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乏并非病态,而是由于“长夏”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7月23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在为居民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丁根厚/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从医学角度讲,秋乏有其形成原因。《新民晚报》介绍,处暑天气由热转凉,此时天地间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相应地随之转换。处暑后人体出汗渐渐减少,代谢较夏季逐渐减慢,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人们往往容易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人民健康网从中医角度介绍,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当时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节生活习惯,来达到缓解秋乏的目的呢?想要“秋天不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节自己。

《沈阳晚报》介绍,想要避免“秋乏”,首先要调整“精气神”和起居习惯。平时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其次,入秋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觉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得太过。

再次,饮食上也应有所注意。据《沈阳晚报》报道,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些酸味的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梨、龙眼、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

除了注重精神和饮食习惯外,我们还应做些适当的锻炼。据《农民日报》报道,适当的运动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根据自己日常的运动量来调整。如果平常运动较少的应该从轻量的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氧运动,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会增加疲劳感。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一起来对抗秋乏吧。

本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学博士、博士后宋歌进行科学性把关,其擅长领域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亚健康状态调理等。

(责编:张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