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專區,為您詳細介紹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黃芪圖片、黃芪的藥用價值、黃芪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黃芪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養生之道網。
黃芪簡介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証,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黃芪圖片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補氣養血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3、降血壓
現代醫學証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愈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
黃芪的藥用價值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証: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老中醫建議上班族最好能夠堅持每天都喝一些黃芪水,這樣不僅能夠令身體的體質還有免疫力更加的出色,同時還具有促進脾胃健康、肺虛等等情況,對於身體乏力、咳嗽氣短還有感冒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的壓力非常的大,身體也越來越疲憊,那麼喝一些黃芪水能夠很好的令身體充滿精神﹔很多人在早上起床的時候眼皮會出現浮腫的情況,這對於很多愛美女性來說是不能夠忍受的,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隻需要泡上一杯黃芪水就可以美美的恢復容貌﹔如果想要起到非常不錯的養顏美容的作用,那麼將黃芪和白芷以及紅花一起泡水服用隻需要長期堅持皮膚就會越來越白皙哦。
黃芪的食用方法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正因為黃芪有上述缺點,所以,被尊為中醫醫聖的張仲景在其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非常廣泛地使用人參(主要指黨參)進行補氣,而使用黃芪則隻有數條,可見醫聖深刻體會到黃芪藥好難用,不宜濫用。
黃芪歷史傳說
相傳,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后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后,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以上就是一些黃芪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來源:養生之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