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了,孩子會幸福嗎?

2016年08月20日14:54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父母離婚了,孩子你會幸福嗎?

對於有孩子的夫妻,如果感情走到了盡頭,那麼孩子也將被動地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

用離婚這種方式處理矛盾沖突,夫妻已經走到這一步,往往會想到如何安頓好孩子,並考慮為他們准備相對好的未來歸宿。但另一方面,夫妻也會對孩子有歉疚之心,因為離婚可能會改變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會讓孩子直面分離的境地。

努力為孩子考慮更多,有些父母恨不得在離婚期間就可以為孩子設計出他們可以想到的未來。這種做法於事無補,既不能減輕離婚父母內心的愧疚不安,也不能真正給孩子帶來福音。

父母有時真的想多了,一些想法並非基於孩子的角度,而是基於他們認為“這樣對孩子比較好“的角度。事實証明,隻有一個角度是對孩子有益處的,那就是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至於其他的考慮,對於孩子而言,傷害一定成立的,僅僅是害大小的區別而已。

對於年幼的孩子,還沒有能力來理解父母離婚這件事情。如果父母分開了,他發覺生活變了,在追問事情真相時如果得不到他能理解的答案,那麼他幼小的心靈會認為,父母的分開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但他仍需面對缺失的狀況,一路的成長中,對原因的追索會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他否定自己、肯定自己、懷疑自己,有些孩子會知道諒解自己,另一些孩子可能做不到這點。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帕特裡克·戴維斯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建設性”的婚內沖突與兒童情緒安全感的增加存在關聯。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志》上。其他一些研究也曾發現,建設性婚內沖突與兒童問題解決與應對能力,甚至幸福感的健康發展之間存在關聯。

青春期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表面上會更坦然。但是他們能坦然面對父母離婚並不代表他們能坦然面對失去正常家庭后的自己。

戴維斯博士說:“孩子們將會跟他們的朋友、同伴、同事產生分歧,如果他們沒有見過分歧以及分歧的建設性處理方式,那麼他們就不能做好足夠的准備去闖蕩世界,去處理不可避免的沖突。”

是的,夫妻用離婚的方式終結婚姻,這並不是好的言傳身教的教養方式。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在處理問題、矛盾時,用持續發展的良好關系來化解沖突。父母之間對抗的方式往往會讓一個還在成熟中的孩子表現出逆反心態。他們越不能理解父母的行為,就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的沖突。

父母離婚對孩子就一定不好嗎?也未必。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但社會學家新的發現表明,這樣的影響並不像以前所認為那樣,有一輩子那麼長。短期影響可以確定傷害更大,但長遠來看,這樣的影響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是,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會更願意努力去建設一個完好的幸福家庭。壞的一方面比較明顯的表現是,他們為尋找歸宿感會更快去選擇家庭這樣的港灣,但准備工作也許並不能盡如人意﹔又或者,他們遲遲不能作出選擇,過度地擔憂和不安全感可能會讓他們失去適合的人和機會。

孩子在原生家庭和父母那裡無法學會如何親密相處,如果他們幸運地遇上一個安全型的愛人,他才可能學會在親密關系中安全相處﹔如果幸運不能光顧的話,也許他們一生都不會愛、也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從更多的婚姻家庭案例中發現,有些父母也是缺愛的蒼白巨嬰,他們對婚姻形式的社會需求大過婚姻本質需要,形式僅是看上去美好的泡沫,夫妻相互中傷和否定讓婚姻的質量大打折扣。有些夫妻會淚流滿面地表述,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我早就想離婚了。

婚姻就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不用擔心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裡更不利於他的成長。離婚只是做了一個了結,而離婚之前夫妻的日常對抗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更大。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無法掩飾夫妻在家庭生活上的節節敗退,其實就是對生活對家庭的最大消耗。如果你精疲力盡了,那麼讓孩子去真正擁有和承擔他的命運吧。(國家婚姻家庭咨詢師 曾考拉)

(責編:劉麗娜(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