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滿垃圾的家裡盛開“匱乏”的花

2016年09月05日14:1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背景新聞

劉阿姨住在武夷路上一個老式小區的頂樓,平時喜歡往家裡撿垃圾。廢棄的蛇皮袋、紙板箱……把房子塞得滿滿當當。家裡堆不下了就放在天台上,遇上下雨天,樓下的鄰居便糟了殃——發黃、發臭的污水從牆外印進了屋裡。

無論鄰居投訴還是街道、居委、甚至法院的強制執行清理,沒多久,劉阿姨家中就又會堆滿垃圾。最近,劉阿姨因為長期生活在又臟又臭的環境中生了病住院。鄰居們都在想,出院后劉阿姨的“癖好”該改了吧?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你樓上的鄰居是一位劉阿姨式的“收集癖”,可能你也會不堪臭擾,可為什麼每一次規勸、法院罰款都不能讓劉阿姨改變收集垃圾的“癖好”呢?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人士,筆者試圖從精神疾病、行為背后的精神意義來分析劉阿姨到底怎麼了?

劉阿姨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筆者沒有接觸過劉阿姨,無法獲取更多的關於劉阿姨認知、情緒和意志方面的具體信息,但從劉阿姨撿拾垃圾的行為來分析,劉阿姨可能得了精神疾病:強迫症或老年痴呆。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紹這兩種病症:

什麼是“強迫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以下簡稱《DSM-5》),“強迫行為”被定義為:

1.重復行為(例如:洗手、排序、核對)或精神活動(例如:祈禱、計數、反復默誦字詞)。個體感到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式作為應對強迫思維或根據必須嚴格執行的規則而被迫的行為。

2.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的目的是防止或減少焦慮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況﹔然而,這些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與所設計的中和或預防的事件或情況缺乏現實的連接,或者明顯是過度的。

3.同時,強迫行為是耗時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時以上),或這些症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並且,這樣的強迫症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軀體疾病。最后,該重復行為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符合上述指征的,我們可以診斷為“強迫症”。

“囤積障礙”是怎麼回事?

“囤積障礙”屬於“強迫症”項下的一個子病症,《DSM-5》同樣為“囤積障礙”給了如下定義:

1.持續的難以丟棄或放棄物品,不管它們的實際價值如何。

2.這種困難是由於感到積攢物品的需要及與丟棄它們有關的痛苦。

3.難以丟棄物品導致了物品的堆積,以至使用中的生活區域擁擠和雜亂,且顯著地影響了其用途。如果生活區域不雜亂,則只是因為第三方的干預(例如:家庭成員、清潔工、權威人士)。

4.這種囤積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包括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個安全的環境)。

5.這種囤積不能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例如:腦損傷、腦血管疾病、Prader-Willi綜合症)。

6.這種囤積障礙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來更好地解釋。

7.伴過度收集:如果難以丟棄物品伴隨在沒有可用空間的情況下,過度收集不需要的物品。

劉阿姨的強迫症

為什麼說劉阿姨有“強迫症”的可能呢?

是因為劉阿姨明知沒有必要將垃圾囤積和收集在家,卻一直控制不住收集的行為,而且是有意為之且伴隨著顯著的人際關系的損害:不但得罪了鄰裡,還引發了法律訴訟。如果我們排除劉阿姨老年痴呆的可能,且劉阿姨自己對於囤積垃圾有內心的需要和痛苦,那診斷為“強迫症”應該是明確的。

劉阿姨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嗎?

我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專家許又新教授著的《精神病理學》一書中,對於痴呆給了明確的定義:痴呆是后天獲得的智力、記憶和人格的全面損害,但沒有意識障礙(—Lishman 1978)。痴呆有三個主要成分:

1.智力的全面損害

2.記憶的全面損害

3.人格的全面損害

在智力、記憶和人格的全面損害中,智力的損害是基本的。智力嚴重損害必伴有記憶和人格損害,但反過來則不然。

對於痴呆患者來說,陰性症狀是基本的:忽視儀表、不講禮貌、常因小事而大發脾氣,搜集各種無價值的廢棄物,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在餐桌上搶別人碗裡的食物等等,這些情緒和行為背后是高級情感(道德情操、人際的細膩情感)的喪失,心理自我調節的喪失,重要的人生價值的喪失。

痴呆的病因很多,分為變性病性痴呆和非變性病性痴呆,變性病性痴呆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引起的,如我們常聽到的阿爾茨海默病、額-顳葉痴呆、Prion病(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是其中主要類型)、路易體痴呆、帕金森病、亨廷頓病﹔非變形病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佔位性病變、感染、腦外傷性痴呆、正常顱壓性腦積水、內分泌代謝障礙、中毒、缺氧和副腫瘤綜合症等。

從上述來看,劉阿姨目前僅符合“收集各種無價值的廢棄物”這條,高級情感的功能喪失也有體現,但如果要診斷劉阿姨是老年痴呆症,還需要更多的醫學檢查和精神科的專業診斷,才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在劉阿姨的身體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囤積垃圾行為背后的精神意義

作為精神分析專業人士,我將從以下幾點來理解劉阿姨收集、囤積垃圾的內心需要和精神意義:

1.屋子很大,內心很空。

從新聞分析,劉阿姨是典型的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或者沒有子女、沒有老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引發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老年生活孤獨寂寞的害怕,而老人採取的防御方式就是撿拾回來更多的看似無價值的廢物,把有限的生活區域和空間堆滿。這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劉阿姨的內心世界:與其一片荒蕪,不如堆滿垃圾﹔哪怕垃圾為伴,也比啥都沒有強。

2.物質匱乏年代的創傷再體驗

從新聞內容分析,劉阿姨可能有退休工資,還有退休醫療保障,但這些都不足以支撐劉阿姨“匱乏”的內心世界,而且這種“匱乏感”不是源於當下,而是源於生命中更幼年的創傷體驗。經研究表明,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一代人,對於生活必需品都有顯著的囤積傾向,而這就是一代人的生活創傷體驗。劉阿姨的囤積垃圾,或許是當年吃樹皮、挖野菜、吃紅土的創傷再體驗,需要更深入地傾聽、了解與觀察。

3.囤積垃圾行為的正向意義

很明顯,劉阿姨的囤積行為引發了鄰居、居委、街道甚至法院的關注,孤獨一人生活的劉阿姨竟然通過了一個負面行為引發了這些陌生的身邊人的注意和拜訪,哪怕是面對憤怒、指責和批評。因此,劉阿姨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了關注,而關注可能是劉阿姨最渴望得到的。因此,與居委干部“躲貓貓”、與法院執行人員“玩失蹤”都是劉阿姨需要被關注的再強化行為。

無論是強迫症還是痴呆症,劉阿姨都有可能得病了,如果鄰居、居委、街道、法院還是把劉阿姨當作正常人來對待的話,那各方都會很挫敗而感覺到無助、絕望。作為像劉阿姨這樣的獨居老人,我想首先需要的是對其生理、心理的關照與呵護,了解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同時進行精神專科的診斷﹔如果劉阿姨還有子女或者親屬的話,那作為居委、街道、法院等還應勸說親屬子女盡早送劉阿姨治療,控制病情,同時把對周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

筆者在此呼吁,我們身邊,像劉阿姨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請大家給予更多的善意和關愛,讓這些老人能從疾病的模式中走出,回歸到溫暖、愛和包容的社會大家庭。當你面對“劉阿姨”時,請給她一句問候,一個微笑和善意的提醒吧。

請大家關注身邊的獨居老人!

(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秦海)

“大醫小護”供稿

(責編:方正(實習生)、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