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被欺侮 你為何一無所知

2016年09月22日13:05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子女被欺侮 你為何一無所知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幼兒園開學已經半個月了,可媽媽們心裡的焦慮似乎一點也沒有減少。

  比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吃飽、睡好,不少父母更在意孩子能不能和小朋友相處好,會不會受欺負。

  幼兒園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孩子可以學到如何與同齡人良好地互動,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

  一般情況下,學齡前的孩子在玩鬧中出現爭端是很正常的現象,即使打鬧,也基本屬於淘氣,算不上欺負。倒是一些總在擔心孩子被欺負的父母,需要好好反省下自己:擔心孩子被欺負,是因為你的孩子真的很弱,時刻需要保護,還是你需要借助“擔憂孩子”,找存在感,維系跟孩子的關系濃度,以及緩解自己的某種焦慮?

  一些總為孩子憂慮的父母,都需要好好正視一下自己與孩子的分離焦慮。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因為,長期被擔憂的孩子,心理上會無形地被催眠:他們會出於對父母的愛和忠誠,下意識讓自己變得無能、脆弱,以配合父母的“擔憂”。

  當然,關於孩子“被欺負”,也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孩子的確在社會化過程中,總扮演“受氣包”的角色,這多半是父母的不當教養方式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有高神經質、內向、自卑和自尊水平低的特征。這些孩子大多不懂拒絕和不會反抗。

  經常被打的孩子,在被別人打后,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我是很憤怒的”,甚至不會讓對方明確感覺到:“你不能侵犯我”,對方會覺得這個人“很好欺負”,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可能會經常欺負他。或是孩子受到欺負以后,不會還擊,也想不出其他的策略使對方受到懲罰,導致這樣的孩子經常處在一種劣勢,經常被對方所攻擊。

  孩子從父母和家庭中最初能夠學到的就是與人溝通的方式,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在外的社交能力。通常來說,以下幾種教養方式比較容易造成孩子出現上述狀況:

  限制過多 孩子缺乏應對能力

  一些父母因害怕孩子會受到傷害,對孩子的行動會有很多限制,稍微帶有一點危險的舉動,一定不允許孩子做。

  如此一來,孩子會感覺到,外面危險太多,自己還不能照顧和保護自己。由此孩子會對外面的環境和人產生敬畏,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可能非常活潑,但是一旦到了外面就會變得內向、膽小。

  對孩子管教太嚴格

  一些父母對孩子缺少溫柔的情感,總是以一種嚴厲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所以,當孩子在與他人接觸時,就會習慣性地退縮,也不會反抗和拒絕。有時,孩子在外受人欺負,父母多會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不僅沒有安慰孩子,還會教訓孩子一頓。孩子在外受了欺負已經很委屈了,回來還要面對父母冷酷的“教訓”,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性格變得冷酷,共情能力差,卻同樣不懂得保護自己。

  過於強調讓孩子“忍讓”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一般不會讓孩子對欺犯的行為作出反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惹不起,還躲不起”堪稱是這類教育的“經典”。

  其實,很多調皮的孩子在剛開始欺負別人時,可能只是無意行為。但是,當他發現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強烈反抗,他就會從這種欺負行為中得到滿足,從而得寸進尺,有意欺負你。因此,要讓孩子意識到,一味地忍讓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欺負者的氣焰,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傷害。

  如果父母總是千方百計讓孩子避開來自外界的“威脅”,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外來的侵犯,那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不知所措,要麼怕“報復”,忍氣吞聲﹔要麼大哭不止,仍舊會找老師找父母“告狀”。這種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對自己沒信心,易屈服於外界的壓力。

  那麼,當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該怎樣處理?

  關注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被欺負后,父母應該通過共情,幫孩子做情緒疏導。否則,情緒的積壓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站在孩子一邊

  你的情感和行為上的支持,會給孩子莫大的鼓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委屈被看見了,自己的內心得到了撫慰,自己是安全的,被保護的。

  幫孩子了解自己的權限范圍

  所謂自己的權限范圍,就是對方不可以超越這個界限。平日裡,父母就要多尊重孩子的權限,多給孩子選擇權,以及拒絕的權利。比如“這是你的玩具,你來決定要不要分享。”孩子就會這樣不斷地學習劃分與他人的權力范圍。擁有清晰的界限感,孩子才能很好地說“不”。

  培養孩子的自信

  創造條件,使孩子多接觸人,接觸新鮮事物。還可以多陪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帶孩子演練人際交往的不同情景,教會孩子處理人際沖突的必要技巧。當孩子恰當地解決一個沖突,或者一個問題時,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羅靜)

(責編:劉麗娜(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