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憂傷的話來開頭:國慶假期結束了。“朋友圈攝影大賽”業已落幕,愛國主義的大好河山、與大媽們攜手佔領的島國、文藝的貝加爾湖和高冷的赫爾辛基都成了記憶中的一筆,作為從人潮人海中歸來的假期旅行者的你眼下狀態如何?
覺得沒勁,無心工作?想給祖國母親再過個農歷生日?還是覺得旅行其實沒那麼有趣,之前的期待與興奮有點傻氣?
借個有點“污”的說法來描述這種狀態:你可能進入了旅行后的“賢者時間”(源自日語中的賢者タイム)。反正這會兒也干不了別的,不妨一起來看看它是怎麼回事,又該如何打發。
“賢者時間”:身心興奮后的自我保護期
之所以說“賢者時間”的說法有點“污”,是因為它在更多時候,是用來描述男性性高潮后的不應期(當然,這個概念的定義並非局限於此)。因為人在經歷了身心整合的高度興奮之后,思維緊張度會急劇降低,情緒也隨之轉向平和甚至低落,無欲無求亦無力,猶如賢者聖人一般。“賢者時間”中的人們(無論男女)會陷入巨大的空洞感,對人對事不但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會產生無來由的嫌惡。這是由人類的生理特性決定的。人在進行某項令自己興奮的事務時,腦內會分泌大量多巴胺,帶來激越、沖動、愉快的感受﹔而一旦這項事務到達頂峰,大腦又會釋放催產素和某些類型的荷爾蒙,帶來滿足感,以及一種類似想睡覺的倦怠感。有學者把“賢者時間”稱為“神賜的休憩”,意思是它具有儲存精力、避免透支的自我保護功能。
想想看,旅行不也和性活動一樣嗎?從期待、籌備到投身其中,是身心資源集中調用的過程,也是情緒感受經歷波峰低谷的過程。我們在旅行(尤其人流密集的假期旅行)中耗費了大量體力、精神與情感,不來段“賢者時間”緩沖一下怎麼行?
“旅行的意義”:生活模式的內在檢查
除了生理原因,我們還可以做更多內在的探尋,因為在自我保護的意義之外,空洞、低落、無聊的狀態,確實不是那麼好受。而這些感受的另一個成因是“落差”——旅行與日常場景的落差、期待與結果的落差、需求與資源的落差。
第一個落差不必多說,畢竟大多數人不是旅行為生,總要回到朝九晚五、柴米油鹽的日常中,覺得無趣也難免。第二個落差也好解釋:高峰出游、種種條件限制、朋友圈的發布任務……愉悅未必抵得過消耗。第三個落差卻有點殘酷:你的真正需求是什麼?你的旅行是實現個人意願還是從眾?你有沒有把旅行當成對現實的短暫逃避卻不得不打回原形?為什麼你隻能追隨假期的人流而不能隨心所欲支配時間(以及金錢)?這些問題大概超出了旅行的意義,而事關整個生活的掌控。說不定,“賢者時間”正是濃縮了人生的狹窄、被動與無力。
沉寂與新生:由你掌握的持續優化計劃
人生艱難,何必趁最沒勁時來拆穿。如果前面提到的“內在檢查”讓你覺得無聊或無奈,沒關系,我們可以在安然度過當下的“賢者時間”之余,嘗試著讓今后每個類似的時段變得有趣些。
比如,用“科學”的方式去旅行。這個假期,專業人士發表了不少技能貼,傳授“同時段內錯峰”“發現真正冷門旅行地”“高效籌備”“提升潛在性價比”之類訣竅。實際上,我們往往在事務安排中缺少這樣的“科學精神”,如果多用心研究一下,旅行(包括更廣闊的生活)可以獲得明顯的品質提升,從而減少“落差”令感受變好。
再比如,設置旅行與工作的合理節奏。雖說玩就要玩好,但為個人長期發展打算,“張弛有度”也是必要的。避免旅行日程的過度飽和、預留相對從容的返程休息時間、進行輕鬆愉快的過渡式活動,比如整理照片、向旅行中認識的朋友聯絡致意、與旅伴或專業人士(如果你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進行一次回顧談話,為下一步工作做些細節籌備等等,都有助於縮減“賢者時間”的長度與強度。同時,通過長期有效的節奏控制,塑造相對平和而持續的愉快心境,才是心理健康的最佳表現。
最后,包容一切不理想。無論旅行是否令人滿意、人生是否盡如人意,認識、接納你真實的生活狀態,這非常重要。因為疲乏與興奮一樣、平淡與精彩一樣、輸者與贏家一樣,都是這多元人生的真相。認識並接納,才能優化。
像享受你經歷過的任何一個人生段落一樣,享受你的賢者時間吧。(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蔣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