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專家孔慶梅:家長認識有誤區 孩子沉迷網絡難自拔

高奕楠

2016年10月10日19:32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精神科專家孔慶梅:家長認識有誤區 孩子沉迷網絡難自拔

  人民網北京10月10日電 (高奕楠)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人們與家人、朋友的交流變少,很多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沉浸在網絡裡,尤其是青少年,由於自控能力差,極易沉迷於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影響了個人的學習和健康。

  值此世界精神衛生日之際,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門診部主任孔慶梅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許多家長對於“網絡成癮”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孩子是“貪玩、沒上進心”,而忽略了他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警惕病理性上網 網癮無統一定義

  “‘成癮’一詞,以前指酒精、藥物、毒品等物質性成癮,后來也用於與物質無關的難以控制的行為成癮,如賭博、網絡成癮等。”孔慶梅指出,網絡成癮在學術界尚無統一定義,業界一般稱之為病理性上網或網絡使用障礙。

  事實上,許多外界所謂的“網癮患者”並未達到真正的成癮程度,更多是借網絡來逃避現實問題,緩解內心煩悶情緒,對這部分人群不能簡單以“成癮”與否來歸類。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上網時間多了點,就會很緊張甚至來醫院咨詢、就診。” 孔慶梅說,病理性上網並無絕對的時間概念,但上網時間可以作為參考。比如,除了學習或工作需要以外,連續上網數小時,就需要注意了。

  據悉,2009年,衛生部在對《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時,否定了將網癮作為臨床診斷的精神病,認為“網絡成癮”定義不確切。在國際上常用的診斷精神疾病指導手冊,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世衛組織《精神與行為障礙類別目錄》中,網絡成癮也未被明確認定為精神疾病。

  直面網癮背后的深層次問題

  很多人沉迷於網絡,是為了獲得一種自我心理上的滿足。

  “網絡成癮背后的問題,是需要心理和醫學專家研究和解決的真正問題。”孔慶梅認為,一些孩子會借助網絡來躲避現實壓力,比如學習壓力、交往困難、缺乏人生目標等,這些人多有性格內向、孤獨、不自信、自我價值感低、缺乏歸屬感、或與父母對抗等問題。

  “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解決,就很難從網癮中走出來。”孔慶梅說,現實中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願主動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此外,網絡本身如網絡聊天、網絡游戲、網絡小說乃至網絡色情等對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家長因為忙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孩子很容易被“吸引”進網絡世界。

  幫孩子走出“網癮” 家長先糾正誤區

  “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抵御各種心理疾病的關鍵。”孔慶梅直言,對於孩子沉迷上網,家長無需過度緊張,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幫助孩子之前,家長須糾正一些誤區。

  第一,沉迷網絡的孩子並不一定是毫無前途的壞孩子。我們要警惕極端的例子,但也不要被嚇壞。青少年可塑性極強,在不同的層面都有矯正的可能,隻要父母不放棄,孩子就有希望。

  第二,網癮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不能隻看結果,忽略了孩子成長中積累的過程。

  第三,網癮並不單純是孩子的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問題,家長也要同時調整自己。

  第四,網癮不是思想道德問題,家長用說教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這不是表面的“貪玩、沒上進心”,而有著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第五,網癮背后潛在的心理問題,往往比單純的成癮行為嚴重得多。

  因此,在方式方法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宜疏不宜堵。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愛上網,非常生氣,把電腦砸了、把網線拔了,導致家庭沖突會更嚴重。建議家長不要停留和糾纏在網絡使用這個層面,而是要繞到症狀背后,找到孩子上網的深層次心理需求。可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培養孩子多方面興趣愛好,把孩子對網絡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孔慶梅強調家長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並且要肯花時間、花精力來“培養”孩子,而非“控制”孩子。具體做法,孔慶梅建議家長可以把電腦放在書房、客廳,而不是孩子的房間,使家人有共同參與和互動的機會。

  用替代方案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長需要觀察和溝通,了解孩子是哪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比如父母的關愛不夠、學習挫敗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給予補償。對於學習成績差,隻有在網絡游戲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長在學習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讓他能夠達到,然后給予鼓勵,達到這一要求以后,再逐步提高標准。對於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邀請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對於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干的孩子,家長要優先改善親子關系,然后解決上網問題。

(責編:張希、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