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要不要進補?中醫專家建議——

“粥油賽參湯” 患了腫瘤要吃粗茶淡飯

2016年10月18日13:2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患了腫瘤要吃粗茶淡飯

  癌症病人要不要進補、要不要膏粱厚味,以保証人體有足夠的營養抵御癌症?這個問題,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見。昨天,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委、杭州艾克(種福堂)門診部主任孫彩珍,對外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腫瘤病人要吃粗茶淡飯!

  粥油是最好的淡飯

  30年來,每當有新的病人來看病,問孫彩珍應該補點什麼,她總是告訴病人:你回家准備一口大鍋,一次放上2公斤以上新米,慢慢熬,熬成一鍋粥,粥上面有一層膏油一樣的米糊,堅持每天早上空腹喝上一大碗,這對身體很有好處。

  粥上面那層細膩、粘稠的米糊,中醫叫做“米油”,民間叫“粥油”,杭州人叫“粥引湯”。孫主任認為,這層粥油,其實滋補力很大,所以行內也有“粥油賽參湯”的說法。人參湯大補元氣,但不是人人適合。但粥油不同,它沒有任何禁忌,家家能燒,人人能吃,怎麼吃也吃不壞。

  “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用大米熬粥,有很大一部分營養進入湯中,其中尤以粥油中最為豐富,是米湯的精華,滋補力之強,絲毫不亞於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藥材。”她說。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於熟地”。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中則認為“米油可代參湯”,因為它和人參一樣大補元氣。

  當然,喝“粥油”也要講究方法:“最好是空腹,而且加入少量食鹽,因為它可以起到引‘藥’入腎的作用,以增強粥油補腎益精的功效。”

  要想獲得優質的粥油,煮的時候最好用小火慢熬,而且不要添加任何佐料。研究表明,新鮮大米的粥油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服用,而陳米熬成的粥油,則有導致潰瘍的副作用。因此,熬粥所用的米必須是優質新米﹔否則,粥油的滋補作用會大打折扣。

  孫彩珍認為,腫瘤病人飲食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過多地吃水果。“對於腫瘤病人來說,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水果一籮筐,不及粥油一大碗!一味多吃水果,肚子會被水果填得飽飽的,結果連飯都吃不下了,這樣反而會影響康復的進程”。

  多吃米仁不喝酒

  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孫彩珍認為,腫瘤病人,特別是有腹水的病人,宜多吃米仁、小米、小赤豆、冬瓜等利濕健脾的東西。特別是一些病人在用藥兩個月后,出現腹水不減少的情況,僵持在那裡,就應該在飲食上有意識地吃米仁、小米、小赤豆、冬瓜,這樣往往會起到使尿量增加、腹水又減少的效果。“如果氣脹呢,可吃點炒香榧、瓜子,很有效果”。

  常有病人問孫彩珍:一些民間草藥如大葉青、小葉青(一種蛇藥)、狗牙齒(一種草藥的俗稱)等可不可以吃?她認為,這些草藥過於寒涼,久服易傷脾陽,胃口下降,所以不宜久服。還有的問藤梨根(即野生獼猴桃的根)能不能吃,她會告訴病人,少吃點不要緊,但最好還是把胃留給米仁、小米,因為利濕的食物對於治療腫瘤是有益處的。

  再一個就是飲酒。孫彩珍從來不主張腫瘤病人飲酒。

  對照食物宜忌表

  第一次找孫彩珍看病的人,會拿到一張食物宜忌表,上面寫清楚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或者永遠不能吃。在不能吃的食物中,包括了雞、雞蛋、糯米、酥餅、栗子、牛肉、蝦、蟹等,有20種之多。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都有忌口一說。實踐証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服用中藥期間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忌忌口,我認為是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彩珍說:“至於‘發物’,中醫按其性能分為幾類:如姜、蒜等發熱之物﹔蝦、蟹等發風之物﹔辣椒、胡椒、高溫膨化食品(如爆米花)等發火之物﹔還有參茸、胎盤等補益膩滯之品,都在忌口之列。”

  有人不解,問孫彩珍糯米為啥也不能吃,孫彩珍解釋說:腫瘤病人服藥期間往往濕重,而濕重體質應當忌口糯米食品。另外肢體酸疼的,糯米也需要忌口,所以最好別吃或少吃粽子、湯團這些糯米做的食品。

  “比方說腸腫瘤患者,有的病人大便以后還想大便,肛門下墜感很嚴重,就可以用升麻,用以升托。但如果飲食不忌,如吃生冷或油膩或大補的東西,升麻就會失去作用。”

  孫彩珍又舉了個例子:比如肺腫瘤,咳嗽痰中帶血,中藥就用涼血止血藥物,方中加用川貝、仙鶴草、制龜板、制鱉甲,一般能見效,有的服用十天半月血就自然停止了。但如果病人吃辣椒、胡椒、膨化食品,那藥效肯定不明顯,說不定咳血會加重。

  為了使每個病人切實履行好忌口的義務,孫彩珍會給病人一個本子,要求病人把每天的飲食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周象)

(責編:滕藝菲(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