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氣候干燥,人們出現的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無痰、皮膚干澀等現象被稱為“秋燥”,而梨則有很好的改善秋燥的作用。梨,又被稱為快果、玉乳,而古人稱其為“果宗”,即“百果之宗”。因梨子鮮嫩多汁、酸甜適口,所以又被稱為“天然礦泉水”。
中醫認為,梨性味甘、微酸、涼,歸肺、胃經,有潤肺消痰,清熱生津之功。主要用於熱病津傷、心煩口渴、肺燥干咳、咽干舌燥或大便干結之症。《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已嗽,養陰濡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解諸毒。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溫暑等疴。並絞汁服,名天生甘露飲”。《新修本草》言其“主熱嗽,止渴”。《本草綱目》言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現代研究表明,每百克梨(指果肉)除含85%的水分外,還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多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如鈣、磷、鐵,多種維生素及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等。藥理研究表明,梨果肉中含有配糖體及鞣酸等,有潤肺、止咳、化痰、養血等功效,肺結核、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慢性氣管炎引起的咽干喉疼、喑啞痰稠、便秘尿赤等,常食梨能緩解病狀,促進痊愈。梨有降壓、鎮靜作用,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型高血壓和心臟病者常食梨可使血壓下降,頭暈、目眩、心悸等症消失。人的腸道對果糖的吸收速度較葡萄糖慢,故吃梨后不會使血糖水平突然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全天熱量攝入的前提下,可以適量吃些梨。研究發現,梨含有的多酚類生物活性物質,有促進身體排出致癌物多環芳烴及其代謝物的作用。吃腌菜和燒烤等容易產生致癌物的食品后,吃一隻梨或喝杯梨汁,有利於抵抗有毒物質的侵害。梨有促進胃酸分泌,保肝助消化和增進食欲等作用,肝炎、肝硬化患者常食梨可使食欲增強,精神轉佳。
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功效。民間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的說法。吃生梨能明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現的咽喉干、痒、痛、聲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將梨榨成梨汁,或加胖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許,煮飲,對天氣干燥、體質火旺、喉炎干澀、聲音不揚者,具有滋潤喉頭、補充津液的功效。把梨煮熟,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聞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的,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的療效。
梨雖然是佳果,但也不宜多食,過多則傷脾胃,助陰濕,所以風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虛便溏者以及產婦都要慎食。另外,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頻者,睡前要少吃梨。梨含果酸多,胃酸較多的人不可多食。梨不宜與鹼性藥同用,如氨茶鹼、小蘇打等,也不要與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瀉。
中醫將梨視為食療佳品,現介紹4款與梨有關的食療方。
百合桂圓梨汁:將1隻梨洗淨、去核,切成小塊,與25克百合和10克桂圓肉,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后,加入適量冰糖,慢火煮40分鐘即可服用。該方具有潤肺滋陰、益氣安神的功效,可治熱病傷津所致的口渴、心煩。
梨膏:將梨去核搗爛、濾渣取汁。梨汁放入鍋內慢火熬稠,加入蜂蜜調制成膏。每日服3次,每次15毫升。梨膏可治干咳、咽喉腫痛及肺熱所致的咳嗽、痰黃黏稠等症。
梨粥:取等量的梨與粳米。先將梨去核、削皮,切成小塊。在鍋內放入淘洗干淨的粳米,一次加足水,待水煮開后放入梨塊,慢火熬煮30分鐘即成。秋季早晚吃一碗梨粥可清熱解毒,防止鼻干、咽干。
雪梨芹菜汁:取一隻雪梨與半棵芹菜洗淨后,放在一起榨汁,每日喝一杯。此汁可有效緩解面部痤瘡症狀。(蘇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