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數據
“世界艾滋病日”讓同性戀者健康狀況備受關注,但其實,就醫中的歧視對他們的傷害不亞於艾滋病本身。日前,北京無國界愛心公益基金會在京啟動彩虹友善醫療計劃,並舉辦“健康中國:彩虹友善醫療計劃”研討會,會上發布《中國多元性別群體健康狀況一期報告》顯示,面對醫療服務時,61%的多元性別人士害怕被醫護人員區別對待。有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透露自身性少數身份時,受到了醫護人員的區別對待。
31%人曾有過拖延就醫行為
“我是一名聾人,又是男同性戀,還是HIV感染者”,新聞發布會上一名HIV感染者代表蕭翎用手語這樣介紹自己。他回憶了自己患病后的遭遇,當地三甲醫院醫生不願與他當面交流病情,取而代之的是短信。當他來到老家的疾控中心尋求治療幫助時,疾控中心防艾醫生同樣推諉。最終,蕭翎隻能來到北京某區疾控中心,才接受了藥物治療。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介紹,從世界范圍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同性戀佔世界人口的3%∼4%,中國關於同性戀在人群中到底佔多少並沒有得到精確統計調查。多元性別(包括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往往被主流群體所忽視,是最邊緣和弱勢的群體。在醫療健康方面,也難得到與之相匹配的健康服務和醫療支持,甚至存在諸多誤解和歧視。
本次報告受訪者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江蘇等30個省市自治區,《報告》顯示,面對醫療服務時,61%的多元性別人士害怕被醫護人員區別對待。31%受訪者表示曾有過拖延就醫行為,其中HIV+組受訪者曾拖延就醫比例高達52%。在拖延就醫原因中,20%受訪者表示害怕自己多元性別身份暴露或害怕遭到歧視,其他原因還包括:依賴服務對於性少數群體不友好(12%)、對醫院隱私保護存顧慮(16%)等。其中40%受訪者拖延就醫原因與多元性別身份相關。另外有38.1%的艾滋病感染者表示,在領取HIV確証結果時沒有得到充分的咨詢與講解。“醫院資料填寫隻有男、女,醫生和護士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性別認同。”一位跨性別男性受訪者坦言說。
靜脈吸毒、性工作者、男男同性戀是防艾重點人群
“從2010年-2015年底,全球仍舊有約190萬人的新發感染,在未來5年內聯合國規劃署提出一個快速通道目標,要迅速加強防治力度,使新發感染降低到50萬以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會上,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駐華辦官員周凱博士談到了艾滋病防控形勢嚴峻如芒在背。
“對於全球計劃,重點人群是我們的目標,這個人群就包括性工作者、靜脈注射吸毒者以及男同性戀和其他男男性行為人群等。重點人群受到了比普通人感染威脅,據我們的統計男性同性戀者和其他男男性行為者,他們的感染風險是普通人的24倍,跨性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普通人的49倍,這是全球的數據。”周凱如是說。
《報告》中提到,男性同性戀艾滋病感染的感染率是15%,男性雙性戀感染是11%,跨性別女性感染率是22%,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周凱博士還談到,2015年7月的時候,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等與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首次組織了針對跨性別人群的討論,這是國內第一次由政府參與相關討論,“中國方面其實也在努力地進一步了解這個群體,所以我覺得這份《報告》非常好地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及時的信息。”
歧視、污名化,增加HIV傳播進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風險
對同性戀的歧視、對艾滋病的污名化,嚴重阻礙重點人群的艾滋病有效防治。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發言稱:艾滋病等同於同性戀,是偽科學的說法。以往我國HIV感染者以靜脈吸毒為主,現在轉為性傳播為主,其中異性戀傳播佔66%左右,其次男男同性戀佔30%多。由於腸道是艾滋病毒“毒庫”,肛交成為導致男同性戀者成為艾滋病高危人群主要的原因。
“客觀地說艾滋病的出現使人們注意到同性戀生存狀況的一個因素,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有人抱怨同性戀議題被艾滋病綁架了。”李銀河表示,每當媒體上出現同性戀必定是在談艾滋病,“這是一個可悲的鏈接”。她無不擔憂地指出,中國的男同性戀有70%會進入到異性婚姻,進入大量的同性戀往往以婚姻做保護傘掩蓋他們真實的性取向,“如果說過去男同性戀結婚妻子受到的只是不幸婚姻的折磨,現在受到的則是艾滋病的潛在威脅”。“調查顯示40%-70%的男同性戀都和女性發生性關系,艾滋病的傳播會進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
“艾滋病零歧視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北京無國界愛心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令坤提出,零歧視應該多思考如何通過調整制度、改善服務內容和流程、提高咨詢問診技巧、給予情緒支援等,來保証零歧視在各級醫療單位的落實。(記者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