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健康計劃 怎樣制定更容易實現?

2017年01月05日14: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新年健康計劃 怎樣制定更容易實現

新年的到來總是伴隨著一些老傳統,祝願親朋好友“身體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而在辭舊迎新之際,立下新的決心,制定新年健康計劃,也是其中之一。美國政府在去年創建了一個榜單,列舉了人們在新年立下的決心,排行前三名的分別是:減肥、戒煙,以及善待自己和他人。

今年,法國統計出的願望清單也並無大異:14%的人決心減肥,13%的人計劃要經常運動,11%的人表示要讀更多的書,5%的人想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4%的人決心少看電視,此外,還有減少忙碌,學會自我減壓,戒掉肉食或甜食,更有條理地生活、養成跑步的習慣,等等。其實,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各國人民的新年決心都大同小異——希望生活從整體上進入一個更完美的階段,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然而,據統計,新年立下的決心,有3/4最終會被放棄。這是什麼原因呢?怎樣的新年計劃才能實現呢?

關於動機的問題

無論是決心戒煙,經常進行體育鍛煉,還是減肥,在開始實施計劃之前,首先都應該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問題需要誠實並且詳細地回答,因為當人們想改變某種習慣,卻沒有找到確切的動機時,做這件事的動力就很容易減弱。動機是我們作出一切決定的核心。法國認知心理學教授法比昂·佛努耶特別指出,如果要長期保持做某件事情的動機,有3個條件必須滿足:一是自主決定——計劃制定者必須感覺到這個計劃是自己的選擇﹔二是具備能力——迎接的挑戰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三是朋友圈子的支持——與一個跟自己有同樣志向的圈子保持聯系,並且得到友好的支持。

關於目標的問題

確定好目標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有些時候,人們可能會把真正的目標搞錯。《我的好決心在實行》的作者米雪兒·讓-巴普蒂斯特同時也是位健身教練,她觀察到:“很多女性非常確定地說想要變得‘苗條’,但是當你和她們進一步溝通時,卻發現她們其實是想變得‘有吸引力’,而這兩個目標並不一定是互相關聯的。”

還有些人會制定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比如既希望戒煙,但同時又希望減肥。眾所周知,戒煙會引起體重增加,如果不做好體重增加的准備,又怎麼能實現戒煙的目標呢?

另一種使決心擱淺的原因,是目標太不現實,標杆立得太高,例如:“從今以后再也不吃巧克力”“永遠保持55公斤體重”“每天跑步10公裡”,等等。此外,目標如果制定得過於“籠統”,沒有具體規劃,沒有期限,也不利於實現。

關於方法的問題

所有的體育教練、健身教練以及專家都肯定一件事,即隻有改變的決心,而沒有具體的改變方法,這個決心就很可能擱淺。“未來6個月,我要每月減重1公斤”或者“每天用半個小時寫個人計劃”……發表願望是很容易的,米雪兒·讓-巴普蒂斯特將這個階段比作為花園准備土壤,“如果你想要種秋海棠,那麼就需要在第一時間檢查土壤情況,翻土,播種第一批種子,懂得如何分期收獲,這其實也是一個接受時間扮演主要角色的方式。”

這種准備也是心理上的,為了有效果,就不能隻滿足於一時的熱情。因此,紐約大學的蓋布莉埃·奧汀根用將近20年時間進行了一項研究,通過研究幾千個關於正面思考的能量的課題,發現了 “心理反差”的決定性效果。那些能夠認清目標、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了解克服困難方法的人,要遠比那些遠離負面思考的人成功得多。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有預見性。如果決定少吃甜食,就要想清楚以后要吃的東西包括什麼,以及以后在社交時如何面對別人遞過來的咖啡和巧克力……

關於情商的問題

其他需要預先考慮到的困難還包括情感上的波動。最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在強大的情感沖動下,重新回到了舊有的習慣中。當情感發生作用時,被稱為人類行為“操作室”的大腦額葉就會受到抑制,人們於是切換到“外界參考”模式,並喪失掉珍貴的自主決定能力。例如,“我被別人惹火了,所以重新點上了煙”。心理師沙比·朗格盧瓦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復吸后就會重新回到以前的情緒裡。”因此,他的方法是把戒煙最初的4個星期用於確認會引起吸煙沖動的情感因素,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糖、零食、窩在家裡不出門……

“一段復雜關系中的所有表象都是與我們的害怕、生氣和負罪感相聯的”,沙比·朗格盧瓦總結說,“理解,然后與這些聯系和平相處,是改變行為模式的決定因素。”

關於習慣的問題

另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用好的生活習慣去代替不正確的習慣,就是“隻去掉被代替的東西”。如果你只是用力表明“我要減肥,要少吃東西”,但是卻依然保持在櫃子裡放滿各種零食的習慣,那麼這個決心就很容易失敗。相反,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新的習慣,例如在感到疲勞時吃一個水果,過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就像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每天到了一個固定的時候,就會不假思索地去吃水果。不過,要養成這個習慣,還必須給自己設置一個提示機制——例如在辦公桌上放一隻水果,並且自己能從新的行為模式中獲得滿足感——例如吃了新鮮水果后充滿活力的感覺。

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保持耐心,直到新的慣例就像洗澡一樣,成為自然而然的日常習慣,但是這需要時間。

時下流行的說法是,養成一個新的行為習慣需要21天時間。但實際上,根據倫敦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根據個人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一個新習慣的養成需要2∼8個月,平均時間為66天。所以,想要改變,就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關於生活方式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因為過度關注一個需要改掉的行為,投入太多希望,而變得反應夸張。事實上,倫敦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養成新習慣的過程中,偶爾漏掉一次踐行新習慣的機會,並不會對整個習慣養成過程產生顯著影響。”換句話說,偶爾漏掉一次也並不嚴重,因為好習慣的運行並不是在“全部或零”的基礎上,相反,這可以讓你思考一下改變生活方式的整體步驟。假如想要戒煙,卻仍然保持喝大量咖啡或飲酒的習慣,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些行為具有互相提醒的作用,一個行為就會勾起另一個。相反,把所有積極的決心合起來也可以讓每一個決心都發揮更大益處:例如想要減肥,控制飲食的做法固然不錯,但是如果配合以運動,就更是錦上添花。一種有益的行為可以加強另一種行為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成功秘訣。 (記者 夏瑾)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