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多少有些強迫行為:比如有的人會擔心門沒鎖一而三再而三返回查看﹔有的人一緊張就不自覺拔頭發,直到頭發越來越少﹔還有的人洗澡總覺沒洗干淨,會洗兩三個小時才出來……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鄭會蓉指出:類似的行為都是強迫症的症狀,而此病難診斷易復發,會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十大致殘性疾病之一,若能及早診斷進行藥物治療和行為干預,才能減輕症狀,減少復發。
●現狀:表現多種多樣而難診斷
對於抑郁症,人們多少有所了解,但對強迫症卻知之甚少。往往以為其某些行為表現僅僅是一種“怪癖”,而不認為是一種疾病。鄭會蓉介紹,強迫症發病早、病程長,終身患病率為0.8%-3.0%。強迫症的基本表現為持續的強迫思維和反復的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指頭腦中反復出現的闖入性的想法、懷疑、表象或沖動。強迫行為是重復的行為或者心理活動,繼發於強迫思維,受其驅使而實施。目前醫學界已經不再將強迫症列入焦慮譜系范疇,而是單列為獨立診斷類別的強迫症及相關障礙。除了強迫症外,還包括五類強迫相關障礙:皮膚摳抓障礙、軀體變形障礙、拔毛發障礙、囤積障礙、物質/藥物所致的強迫及相關障礙。
強迫症的症狀復雜多變,不易被識別。有很多強迫症病人在第一次就診前,病史可能長達7年及以上,期間病情波動演化,也使得臨床喪失了最初的典型特征,導致難確診。有一個19歲的男生A,從10歲讀小學三年級時起病,原來成績全班第一,最早症狀是看見一樣東西就會不斷聯想,完全走神,上課根本無法聽課,初中后症狀越來越嚴重,父母卻隻認為是他“想多了!想少一點就可以”,但A根本無法讓思維停下來。“他本人非常痛苦,因為他想停止但是無法停下來,甚至詢問醫生是否能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鄭會蓉說。
●甄別:重復與糾纏是關鍵
鄭會蓉指出,要判斷是否患上強迫症,必須知道其兩個核心特征:重復與糾纏。所謂重復,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反復做一件事,而達成的效果與付出遠遠不成比例,如長時間洗手、擦拭家具或者檢查門鎖﹔所謂糾纏,是指同一個想法或者念頭在腦子裡不斷出現,一遍一遍地回憶社交活動中每一個瑣碎的細節、壓抑自己可能出現的“暴力、性侵害”等各種沖動等。重復和糾纏最終造成患者強烈的痛苦心理或生活及工作能力的損害。
比如有個19歲的學生應對焦慮和壓力的反應就是感覺痒,不自覺地不斷抓痒,近一兩年發展到身上的皮膚都被抓得破損流血但還是無法停止,最早在皮膚科求治,用了一些止痒和激素類藥物,最后轉到心理科,才被診斷出是患了皮膚摳抓障礙。另一位患者每天會不停反復看手機,有時看了又看一個小時也出不了門,他自己說知道沒必要但就是會20次、30次重復去做這個事,因此也影響了人際交往。
普通人性格嚴謹要求高,反復檢查重復清洗的並不少見,但通常這種動力定型是節省精力和提高效率的行為方式。而強迫症則“費時性”突出,每天為此付出的時間至少1小時甚至更多。這些行為明顯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效率,及帶來社交功能的損害,到了連自己也無法容忍耐受的程度。
●治療:主要方法有四種
據介紹,目前,對於強迫症的治療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藥物治療:強迫症與腦內多種神經遞質失衡有關,通過相應的藥物可調整腦內5-羥色胺、多巴胺、谷氨酸能等神經遞質的平衡﹔
心理治療: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同盟,通過心理治療技術發現並分析內心的矛盾沖突,推動患者解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
物理治療:對於難治性的強迫症患者可選擇性採用物理治療,包括經顱磁刺激、深部腦刺激、迷走神經刺激、改良電抽搐等。深部腦刺激這種神經外科干預手段對病情嚴重,慢性難治的強迫症患者有顯效,但也有潛在的不良反應。使用時需注意權衡治療風險與獲益﹔
聯合治療:根據患者症狀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選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或者其聯合治療﹔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如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症狀特征、既往病史、心理社會因素等,來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她指出,強迫症的治療效果呈現比較慢,需要患者及家人耐心配合。建議強迫症患者服藥至少3個月以上。另外,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患者,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兒童、青少年患者症狀較輕的首選心理治療,病情嚴重的,須配合藥物治療﹔成年人一般採用藥物合並心理治療﹔深部腦刺激治療對慢性難治性的病人有一定療效。(記者陳映平 通訊員張丹娜)
受訪專家: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鄭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