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浪漫”的結果往往是“我可能過了假情人節”(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嘿,情人節又到了,你打算怎麼過?像每個節日一樣“買買買”,在朋友圈晒巧克力和玫瑰,跟伴侶看電影吃晚餐,或干脆發出單身狗的哀鳴?不管怎樣,人們熱衷這個舶來的節日,無非想要點浪漫,但“強行浪漫”的結果往往是“我可能過了假情人節”——錢和時間沒少花,過后卻隻覺倦怠,甚至還有一絲絲尷尬……如果是這樣,不妨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窺探一下“假情人節”假在何處,以及如何享受真正的浪漫。
再深的套路也騙不過忠誠的腦體驗
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玫瑰、巧克力、燭光晚餐一應俱全,還是覺得沒勁。因為下一秒要發生什麼,以及這一切的籌劃過程(可能是反復要求的產物)和情緒反應(嫌麻煩、心疼錢、覺得湊合或不滿),身處其中的人都了然於心,只是走個流程,做足套路。套路無法激發浪漫,是因為我們身上負責生產浪漫體驗的部分,沒錯,就是我們的腦,它非常忠誠。
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神經系統科學研究團隊,通過腦部刺激實驗的圖像掃描發現,人類大腦中有4個特定區域,與“愛情”“浪漫”有關,分別是腹側被蓋區(VTA)、伏隔核(NAcc)、腹側蒼白球(VP)和中縫核(RN)。它們負責提供愉悅、激越、類似成癮的情感依賴、安全感、分手后的安撫與愛的記憶喚起等一系列情感體驗。其中,腹側被蓋區是人體兩條主要的多巴胺神經通道的組成部分。多巴胺被稱為“愛情荷爾蒙”,當我們發現與自己匹配的對象,或被適合的場景刺激,腦內就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傳遞到上述區域,激活細胞,我們便進入相應的敏感狀態,能輕易捕捉那些來自特定對象或周邊環境中與愛、性、情感有關的信號。通常,我們還會無意識地強化這些信號,即使平凡的人與場景,也能幻化出非同一般的浪漫體驗。反之,當多巴胺沉寂、特定區域沒有“亮燈”時,就算玫瑰漫天、香檳成海、情話滔滔不絕,我們也會無動於衷。
激發浪漫“三法寶”:角色暗示、非現實感、行動刺激
以上,我們了解到浪漫是以生理感受為基礎的心理體驗,那怎樣才能激發這種體驗呢?來試試這3件“法寶”。
角色暗示
要享受情人間的浪漫,我們得嘗試從既有的角色中剝離出來,給自己一個暗示:“(即使只是今天)我不是誰的老公(老婆)、爸爸(媽媽),只是一個渴望情感的人,我可以單純地表達我的需求,並獲得滿足”。在這樣的角色暗示下,你要以更自由、更純真的態度進入一段互動,即使與你共度節日的對象仍是最熟悉的那個人,也不妨賦予彼此新的角色,並達成共識:“我們不是趕時髦或例行公事,也不是為了發朋友圈炫耀,只是想重新發現對方、吸引對方、體驗一段最真摯的情感”。這樣,說不定能幫助你們發現新的聯結點,實現感情的增益,那可是意外的節日禮物。可如果實在勉強,也不必糾結,畢竟,在一段關系裡尋求所有滿足,本來就是件過於奢侈的事。
非現實感
心理學家對“造成浪漫或愛情體驗的場景”進行過專門研究,發現了諸如“吊橋效應”等有助於提升體驗的特殊元素,這些元素有一個共同特征,即“非現實感”。我們對浪漫的渴望,其實也是超越日常生活的願望,與日常差異越大的形象、場景,越能吸引心理聚焦、形成大腦刺激,催化多巴胺傳遞和特殊區域“亮燈”。所以,玫瑰、巧克力、燭光之類“情人節標配”未必是營造浪漫氣氛的最佳選擇,朋友圈更是把你拉回現實的繩索。想過個浪漫的情人節,你應該更有創意,尋找你和情人專屬的、充滿夢想色彩的空間與方式,在一年365天中開辟出沒有現實包袱的一天,那一定會為你們留下難忘的記憶。
行動刺激
既然浪漫與荷爾蒙有關,就來幫助荷爾蒙釋放吧。擁抱、親吻、甚至更加親密的接觸和另類的視覺刺激,都能促進多巴胺等激素分泌,令我們獲得更充足的浪漫體驗。與其勉為其難用那些生硬的方式“過節”,還不如兩人好好享受私密的樂趣。浪漫是真實的體驗,就讓它回歸最真摯的愉悅吧。(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蔣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