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氣溫日漸回升,人們在享受溫暖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溫暖帶來的“副作用”——食物變質。
所謂食物變質,也就是食物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價值降低甚至完全失去營養價值的過程。各類食物都可能發生變質,比如禽畜肉、魚蝦、蛋類的腐敗,糧食的霉變,蔬菜水果的腐爛,油脂的酸敗等。
食物為什麼會變質?
引起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作用,包括細菌和真菌,它們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成分,產生多種小分子腐敗產物,使食物的外觀和氣味發生改變,並且導致食物的營養價值降低。
在食物變質的過程中,食物中的酶起到了“助攻”作用。新鮮的肉類、魚類、糧食、蔬菜、水果中含有某些酶類,能引起食物成分的分解,從而加速變質過程。
微生物的生長和酶的作用都與溫度密切相關。隨著天氣回暖,微生物逐漸活躍起來,酶的活性也隨之增強,食物就容易發生變質。
什麼樣的食物易變質?
各類食物都可能發生變質,但營養豐富的食物往往更受微生物歡迎,也就更容易發生變質,比如魚類和肉類等。
食物的含水量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存,水分含量越低,微生物越難生長和繁殖。同樣是牛肉,新鮮的容易腐敗變質,而風干的則能儲存很長時間。
食物含鹽量和含糖量高低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鹽或高糖的食物能產生很大的滲透壓,微生物難以生存,也就不容易發生變質。
酸鹼度也影響食物變質過程,過酸或過鹼的食物都不利於微生物生長。
如何辨別變質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採用“一看二聞”的方法辨別家裡的食物有沒有變質。
看。食物變質后,外觀上往往會發生變化,比如顏色改變,失去光澤,出現霉斑、拉絲,固態食物的組織變軟、變黏,液態食物出現渾濁、沉澱、表面浮膜等現象。
聞。變質的食物通常會產生各種不愉快的氣味,比如肉類、魚蝦、蛋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變質后會產生腐臭味,食用油及油脂含量高的食物變質后會產生“哈喇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的食物變質時會產生酸味或餿味,糧食霉變時產生霉味。氣味是比較敏感的指標,通過聞氣味往往能及時判斷出食物的輕微變質。
變質的食物還能吃嗎?
對於變質的食物,應准確判斷,小心處理!某些輕微變質的食物經過恰當處理尚可以食用,比如輕度腐敗的肉類、魚類等,通過加熱煮沸等手段能去除不良氣味﹔輕微變質的蔬菜、水果等可經過挑揀清理后食用。嚴重變質的食物應當毫不猶豫地扔掉,以免造成食物中毒。
既然食物變質主要是微生物作祟,那變質的食物通過加熱把微生物殺滅后是否就安全了呢?
答案是NO!在微生物作用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發生分解,產生出多種對健康有害的腐敗產物,有些即使加熱也不能去除。更重要的是,某些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黃曲霉等能產生耐熱的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黃曲霉毒素還具有致癌性。
作者介紹:馬冠生,博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從事營養與健康研究27年。現任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婦女兒童問題專家,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試點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2013第六屆中國健康年度總評榜健康傳播風尚人物,2012年獲首屆科學傳播人頒獎盛典授予的“科學傳播年度人物”獎,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社“健康中國2012·十大年度人物獎”,中國營養學會2008年至2010年度營養科普工作個人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