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兒童性教育讀本在家長圈裡“炸開了鍋”,這本備受關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因被家長質疑“部分言辭、圖畫過於直白”,而被校方暫時收回。這套讀本的編寫方、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在回應質疑時談到,不斷暴露的校園、社會與性有關的問題是他們編寫該教材的動力之一,“了解是為了更好的保護”。
學界有不少聲音聲援北師大課題組,並對這部“歷時9年完成的心血之作”卷入爭議感到惋惜。然而,這並非兒童性教育讀本在我國第一次“被下架”,此中暴露出一個長期的尷尬:中國的兒童性教育到底該怎麼做?
眼看著兒童性教育再度陷入僵局,記者接到幾名上海醫生的來電,“如果社會把兒童性教育當作茶余飯后的笑話或花邊味十足的社會新聞,受傷的是我們的孩子。”來電者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的醫生。原來在這家醫院裡,有一批年輕醫務人員在中小學默默開展青春期教育已整整5年,他們對“污名化”兒童性教育的現象感到著急。
一封求助信催生“紅講台”
“你們是不是更想聽女生的內容?”朱家斌的開場白一出,台下男孩們立刻笑成一片。這個醫院裡來的大哥哥醫生成功“破冰”,接下來的40分鐘,他要給這群初一的孩子說說“性”。
朱家斌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青年醫務人員。在這所擁有130多年歷史的老醫院裡,活躍著一批80后、90后年輕醫護人員組成的講師團,他們有個好聽的名字———“紅講台”。自2011年成立至今,這群年輕人利用業余時間走進上海的中小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圖片,告訴孩子什麼是青春期的變化、有哪些應該知道的保健知識、如何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起初,我們會遇到尷尬,比如孩子們想看又不敢看,低著頭,羞澀地笑﹔學校老師不放心我們,要求‘審核’PPT,看有沒有敏感內容。”賀木蘭是“紅講台”的創始人,也是婦產科醫生,2011年,她和同事們接到上海市陽光青少年事務中心寫來的求助信,原來社區小朋友遇到青春期困惑,社工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希望他們這群專業婦產科人士去跟孩子們答疑解惑。
賀木蘭記得第一次去彭浦地區給初中生講課,40分鐘講完后,問題如潮水般涌來:“我們是怎麼出現在媽媽肚子裡的?”“處女膜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一層膜,月經還會流出來呢?”孩子們對這方面的知識很是好奇。
一名15歲少年的話特別打動這群醫生:“因為知道了這些知識,才不至於在打開網絡時,被突然彈出的一些圖片搞得不知所措。”
為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這群年輕醫務人員以“哥哥”“姐姐”自稱,比如賀木蘭叫“木頭姐姐”,朱家斌叫“二師兄”,“紅講台”上還有“阿土哥哥”“兔子姐姐”等等。
高安路第一小學、平和雙語學校、天山初級中學、曹楊職業技術學校……這些年,“紅講台”的足跡遍布浦東、普陀、黃浦、虹口等12個區的中小學,講課覆蓋8000人次。這個被譽為“紅房子第一天團”的公益講課小組,已“接單”到今年5月,大量學校向他們發出邀約,近期甚至還包括了不少幼兒園。
“家長、學校希望我們去傳播正確的知識,問題是怎麼說。”賀木蘭說,深入學校這幾年他們都一直在探索,今天我們到底如何以自然的方式跟孩子說“性”。
孩子早知道這些知識,該多好!
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是缺乏的,而敦促這群醫生放棄休息去講課的,是在臨床上看到的一些悲劇。“好多年前,我們就在門診看到一些很小的孩子,十四五歲的年紀,來做人工流產。那是真正的花季啊!”賀木蘭感慨,要是這些孩子早些知道性健康知識,學會自我保護,他們的人生可能就此不同了。
賀木蘭的感受,是許多婦產科醫生的共識。紅房子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姚曉英告訴記者,這些年上海年輕女性人工流產呈“三高”趨勢:第一是反復流產率高,醫學上把大於等於三次稱為“反復流產”﹔第二是年輕女性比例高,上海統計數據時把“年輕”的年齡界定在“小於等於18歲”﹔第三,未婚女性佔總人流比例高。
姚曉英遇到的極端案例是12歲的女生來做人流。“這些年齡可能是剛來月經,甚至還沒來月經,就來終止妊娠了。”姚曉英說,這些年低於14歲的人流每年都會遇到一兩例,低年齡人流案例可能涉及犯罪,但家庭似乎都有難言之隱,因為可能犯罪嫌疑人也是孩子,這類案例發生在同學之間、親戚朋友之間。
“這些少年悲劇提示我們,孩子們得到的專業指導真的太少。”姚曉英說,正確避孕應該成為青少年的科普話題。
近年的一份《中國與其他各國性教育狀況對比》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200萬青少年進入性成熟期,隨著性觀念的開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過早地發生性生活,在18至24歲人群中,48%發生過性行為﹔與此同時,中國每年人流約1300萬例,其中未成年人比例達50%,六成少女不知道人流會造成子宮穿孔、月經不調、盆腔感染和不孕症等嚴重后果。
令醫生著急的是,我國的性教育現狀還停留在“個人胡亂探索、家庭沉默不語、學校隔靴搔痒、社會態度不明”的狀態。
2011年,賀木蘭在幾次走進學校后,決定要把青春期性教育這門課做好,她成了“紅講台”的第一位講師。如今,“紅講台”的講師發展到20多人,他們都是紅房子醫院裡的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之余,他們購買了許多國外青春期教育讀本,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性別特征,自己琢磨開發課程,形成了一個“業余”青春期教育教研組。
青春期教育本質是人格教育
“我們不是老師,不會一味地跟孩子說‘不要’,而是希望告訴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二師兄”朱家斌如今是男生版青春期性教育的“金牌”講師。
經過多年摸索,“紅講台”針對不同年齡段特點開發出低年級版(小學到初中)與高年級版(初三到高中、中專技校)課程,其中又分男生版與女生版。
有意思的是,這些年,“紅講台”還把孩子們引入醫院,與上海市教委聯合舉辦中學生夏令營,讓中學生走進醫院參觀新生兒室,在B超室第一次直面子宮,見証生命早期的孕育過程。“紅講台”在不斷拓展著青春教育的外延。
“性教育不僅僅是告訴你男女有別、避孕套的重要性,性教育不是性行為教育。”一名醫生告訴記者,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包括六方面,即多元的信息,價值觀、態度與規范,文化、社會和人權,人際關系的技能,責任、性行為,人類發展、性與生殖健康。
眼下,“紅講台”雖然社會需求很大,但也遇到發展的困惑。“很多家長向我們發出邀約,希望我們走進他們孩子的學校去講課,但醫生的精力有限,我們希望成立‘花季加油站’,考慮把孩子組織到醫院,也希望培訓更多的學校老師,這背后還需要很多社會支持。”紅房子醫院團委書記顧超說,他們之所以關注兒童性教育,不隻為了告訴孩子,你們不是“垃圾堆裡撿來的”“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性教育本質上是人格的教育,他們希望幫孩子走在正軌上。
而如今,在教孩子認識身體這件事上,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記者 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