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飯還是喝湯?吃飯順序可能決定你的體重

塑制瓶飲料多喝或增肥胖風險 

2017年03月23日09:02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先吃飯還是喝湯?吃飯順序可能決定你的體重

隨著春季來臨,關注“肥胖”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然而,眾多“肥胖大軍”人群即使開始努力減肥,卻未必心想事成。不少人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吃得比以前少了,卻還是沒減多少肉,紛紛懷疑自己是否屬於“易胖體質”?在今年的上海“滴水湖論壇”暨“肥胖病現代概念及臨床新技術”交流發言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東院內分泌科主任魏麗主任醫師介紹,發胖風險往往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分不開。最新研究表明,常見於飲料瓶等塑料制品中的化學物質雙酚A會增加肥胖、胰島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病風險。此外,很多人習慣吃飽了飯再喝湯,這樣的進食順序,不論是從熱量還是內分泌角度來看,對於一個想要減重的人來說,都相當不利。

雙酚A可增加 肥胖、Ⅱ型糖尿病 患病風險

多數人覺得身體發胖是因為飲食不注意、或者是運動量太少所致。魏麗主任醫師對此表示,除了生活方式外,污染物同樣也能增加發胖幾率。她介紹說,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含高水平雙酚A的普通塑料容器,或工作中時常接觸到高濃度雙酚A,會增加肥胖、Ⅱ型糖尿病、低度蛋白尿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代謝性疾病的患病風險。

據介紹,雙酚A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塑料制造的化學物質,嬰兒奶瓶、飲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裝中經常含有這種物質。研究發現,雙酚A暴露水平較高者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顯著增加達37%,較高水平的雙酚A暴露使全身性肥胖患病風險增加50%,腹型肥胖患病風險增加28%,胰島素抵抗患病風險增加37%。當人體雙酚A暴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增加肥胖及胰島素抵抗的患病風險。魏主任對此提醒,應盡量減少食用塑料包裝的食品,避免塑料水杯的反復使用、塑料微波飯盒的加熱,在購買嬰兒奶瓶時,最好選用玻璃或不含雙酚A的奶瓶。

目前,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30.1%,肥胖率為11.9。魏麗主任表示,病態肥胖除了可以引發多種代謝性疾病,由於社會偏見影響心理,不少肥胖者還會出現抑郁症,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據了解,醫學上診斷肥胖的標准目前最常用的是體重指數簡稱BMI,即體重/身高/身高(kg/m2),正常人群應該保持在20到23之間。當人的BMI超過24時,患高血壓的危險就是正常人群的3至4倍,患糖尿病的危險是正常人群的2至3倍﹔超過29時患冠心病的危險明顯增加﹔BMI突破30時,患上述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將提高10倍。

要減肥先改變先飯后湯的進食順序

魏麗主任表示,對於想要減重的人來說,理想的進食順序應該是先喝湯,再吃菜,最后吃飯。“進食的順序要同時考慮食物對內分泌的影響。如果一開始,就先扒了一堆飯或是米面澱粉類制品,不僅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而且這些精致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就會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

她指出,胰島素大量分泌,可以降血糖,卻也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因此,吃完蔬菜后,不妨先吃肉或是其他蛋白質食物,最后再吃飯,而且最好是糙米飯。吃完飯后2-3小時可適量吃些水果,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水果甜度高,且裡面含的都是容易吸收的單糖,若是空腹吃,也容易刺激血糖快速上升,並不利於減重。

魏主任提醒,進餐時不應該同時看電視、看書、看報,這樣容易導致進食過量。由於食物隻有在充分的咀嚼下,才能被唾液澱粉酶初步消化,因此吃飯時還需細嚼慢咽。如果長期進食速度過快,在加重腸胃負擔的同時,因為大腦還沒有接收到已經吃飽了的訊息,還會導致進食過量,從而更加容易發胖。

減重手術讓食物走“捷徑”

“多數單純性肥胖且無其他疾病的患者通過代餐治療,改變日常不良生活方式,都能在一個月內成功減重。”魏麗主任說道,但對於那些BMI指數大於32的重度肥胖者來說,即便控制飲食和堅持運動,也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反彈。針對這部分人群,微創減重手術開始逐步走入他們的視野。魏主任說道:“既然導致人肥胖的原因無外乎吃得太多、吸收太好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那麼減重手術自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據了解,經胃部“改造”后,患者的飽脹感明顯增加,可有效減少進食,同時,腸道營養吸收也受到一定的抑制,從而根本上遏止了肥胖繼續發展。另外,紊亂的胃腸道內分泌功能也得以有效調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因此從源頭上得到了控制。

魏主任提醒,由於手術會影響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吸收,因此除了正常的飲食,患者術后還需要補充維生素片,特別是需要補鐵﹔病人容易出現脫發、全身無力等蛋白質缺乏的表現,因此術后兩個月后病人要注意高蛋白飲食,或通過蛋白粉補充。“當然,做了手術並不意味可以隨意吃喝,一定要合理控制,否則胡吃海塞,由於消化系統的代償調節,胃還是可能會增大的。”(吳瑞蓮)

(醫學指導: 魏麗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東院內分泌科主任,健康醫學院教授) 

 

(責編:張瑾琳、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