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時最怕疾病來襲 嚴防心腦血管病突發

2017年03月23日09:50  來源:今晚報
 
原標題:倒春寒 預防心腦血管病突發

(圖片來源:今晚報)

春季氣候多變,本周三,受補充冷空氣的影響,天空雲量再次增多,伴隨偏東風3-4級。周五、六,又有一股冷空氣影響,全市將出現小雨天氣,隨后出現4-5級的偏北風,“倒春寒”在本周到來。氣溫驟降時,中老年人容易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外圍的血管會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的上升,而且心臟負荷增加,增加腦溢血和心肌梗死發作的機會。心臟超負荷運轉等易誘發心絞痛甚至心梗等,也使心衰等原有心臟病加重。“倒春寒”來時,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病突發呢?

 避免三個誤區減輕發病風險

1、誤區一:“春捂”是老段子,中青年不宜“春捂”

“倒春寒”一來,老年人都開始注意,中青年為了美觀和工作需要,還是不穿秋褲,甚至有的人露腳踝。

正解一:注意溫差,防止感冒

冠心病是心臟血管的動脈硬化,這個過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時期就已經開始,目前我國冠心病發病年齡明顯提前。所以,“春捂”不是指過多地穿衣,而是在“倒春寒”時節及時增加衣物,避免感冒引起誘發心腦血管病。春季室內外溫差較大,而且早晚溫差也大,免疫力低的人群都容易感冒。感冒也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的最大元凶,所以要積極預防。另外,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也很關鍵,溫差過高或過低對心腦血管患者的健康都不利,室內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最適宜。

2、誤區二:偶爾放鬆便到健身房狂練

現代人特別是辦公室族,平時沒時間鍛煉,偶爾放鬆便到健身房狂練一番。

正解二:晨煉適時、不要熬夜

其實,以上狂練一番的危害更大。長期工作緊張,體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運動超出身體承受能力,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運動后有點喘,微微流汗,講話不累,則表示此次運動強度適當。在致人死亡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呈高發態勢。生活中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合理更容易加大患病發病風險。適當運動也可提高耐寒能力,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但春季晨煉不宜太早,因為早上氣溫過低,易使血管收縮過度,導致血壓升高。所以適度鍛煉的時間最好是早上九點鐘或下午四點鐘左右。運動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應該立即停止運動。不要過度疲勞和熬夜,盡量做到勞逸結合。

3、誤區三:心絞痛術后無症狀就恢復體力勞動

很多心絞痛發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術后症狀迅速消失,於是便恢復了體力活動。

正解三:定期檢查、規范用藥

由於患者有冠狀動脈硬化,其他部位同樣也會發生狹窄,危險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樣應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據病情按醫生要求繼續服藥治療。定期做身體檢查是預防心腦血管病及其並發症的關鍵,健康人應至少每年做體檢一次,並要對血壓、血脂、血糖進行監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病患者應每月至少一次去專科醫生那裡就診,以檢查病情變化情況,調整用藥,堅持規范長期用藥。

暖淡潤樂成為關鍵

1、暖:學會“春捂”、保暖第一

“倒春寒”季節必須學會“春捂”,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痙攣第一要務。過往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要提高警惕,日常避免過度激動,保証充足睡眠,睡覺時以平枕為宜,高枕可能因腦血流減少、循環減慢而促發中風。

2、淡:少鹽少糖、合理膳食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千萬要做到少鹽,每天5-6克鹽即可,還要少食用醬、咸菜、腌肉等。鹽藻體內90多種營養元素的強效組合,鹽藻抗動脈硬化、降血脂,對心腦血管疾病及消化道系統疾病的防護都有很大幫助。鹽藻的營養素含量比例與人體體液、細胞漿液出奇的吻合。這就表示,鹽藻的營養元素無需轉化,就可直接被人體吸收。

3、潤:適量飲水、及時補水

春干物燥,心腦血管病人發病死亡,原因與出汗過多、未及時喝水、血液濃縮有關,所以患者不能跟普通人一樣渴了才喝水,而應主動補水,以每日排1500毫升尿為宜。對於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早晨起床應該飲用一大杯水,夜間睡覺前也應適度飲水。

4、樂:心理平衡、不要悲觀

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愉快的心情,可以讓身體的免疫機能處在最佳狀態。因為悲觀的情緒會使心腦血管患者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造成身體的組織器官功能失調,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血脂的新陳代謝。最近迎春花、桃花相繼盛開,可以多賞賞春日美景,讓心情保持積極愉快。

(責編:張瑾琳、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