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律:朋友圈裡發照片 男生向左,女生向右

2017年04月02日10: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朋友圈發照片 男生向左,女生向右

  有一次,某女生看過一男生的朋友圈后說:發的都什麼東西啊,總是在講一些抽象的高大上的東西,沒意思。

  反過來,某男生看了一女生的朋友圈后說:為啥這些小女生發生一個小事就發到朋友圈,又去哪裡玩了,看了一個什麼電影,喝了一杯什麼咖啡……不知道發這些干嗎。

  你在看異性的朋友圈的時候,是否有類似的感覺?

  其實,這不是誰有沒有意思的問題,而是性別差異的問題。

  一般來說,女性更偏向感性,男性更偏向理性。女生與閨蜜聊天,或許聊的都是一些生活瑣事,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感覺如何,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感受如何。類似於這樣的“狀態+感受”的對話,她們樂此不疲。如果男生在場,就會覺得她們有些無聊,聊半天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呢?從進化的觀點看,女性要養育孩子,她們需要突出自己的嬌小、年輕、脆弱,需要資源來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所以她們更加在意安全感,如果沒有安全感就會非常焦慮,帶有更多的感情和情緒色彩,偏向於感性。男性則需要更多地爭取資源,但是在爭取資源的時候,會面對很多問題,比如競爭,因此男性需要以解決問題為主,他們覺得情緒解決不了問題,更偏向於理性,他們需要突出自己的強大、成熟、有統治力。

  因此,女生在朋友圈發的東西當然更多帶有女性的色彩,比如發一些瑣事,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在某些男生眼裡有些無聊,實際上,這些瑣碎的狀態本身所蘊含的信息是:成熟是什麼鬼?我要那麼成熟干嗎?我是一個具有童心的小女生,才18歲,年輕、漂亮、可愛……我需要被呵護。

  男生則恰好相反,可能會更多分享一些文章,有更多抽象的理論和觀點。雖然,在某些女生眼裡這些比較沒趣,但是這些男生想突出的是:我是一個成熟理智負責任的男人,對很多東西有深刻的認識,我很強大(有些男生發的東西太稚嫩了)。

  除了朋友圈的文字性信息,朋友圈的圖片(照片)也是反映男女差別的重要方面。

  拍照的時候,從相機和人的相對高度來說,主要有三個角度:仰拍、俯拍和平拍。平拍是最平常的一種拍法,這裡不去說它。仰拍和俯拍有什麼不同呢?仰拍的照片和俯拍的照片會給人什麼不同的感覺呢?

  這就涉及所謂的具身認知了。所謂的具身認知就是,我們對許多事物的理解來源於直接的身體經驗。其中,我們身體與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是身體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上”與“下”等。

  威廉·納吉對“上”與“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成熟為上(你的思想很有高度),稚嫩為下(你的看法比較幼稚,很low)”“理性化為上(我們把這個問題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情緒化為下(她始終處於情緒化當中,不能站在高處看問題)”“統治力為上(他位高權重),弱小為下(他總是低三下四)”。

  可見,總體上來說,“上”與“下”的概念與“男”與“女”這種性別角色有相互對應之處(注意,上與下,也帶有一些道德的含義,請不要把這些與男與女對應,本文沒有這個意思)。

  對於拍照來說,仰拍,那觀眾看自己的視角就是仰視的,被拍的人看起來就會更高,可以看到大大的下巴,給人的感覺就是更加強大、成熟、具有統治力。相反,如果是俯拍,可以聚焦到大大的眼睛,被拍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更加弱小、美麗、年輕和不具有攻擊性。所以,俯拍會給人更女人的感覺,仰拍會給人更男人的感覺。

  我們去看朋友圈的頭像,如果是真人頭像,往往男生的頭像更可能是仰拍的,一個人登高望遠,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牛得一瞥。女生的頭像更可能是俯拍的,我年輕我漂亮,就是這麼自信。

  現在知道為什麼朋友圈女生更喜歡發自拍照了吧。自拍更屬於女生的標配,因為自拍更多是俯拍的。首先把手機舉高高,如果手臂不夠長,就加一個自拍杆,把手機架上去,用嬌小的聲音說一聲——拍照,隻聽見咔嚓一聲,美照入機。拉回來,打開一看,果然很美。這個過程有點像男生的釣魚,幾多自在,好心歡喜。

  當然,有些女生或者男生可能不同意了,說我朋友圈的照片好像不是那樣呀。這就涉及雙性化的問題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異性的特質,只是佔的比重不同罷了。有些“童鞋”雖然是女兒身,但也比較女漢子,所以也會有一些看起來比較彪悍、高大和威猛的照片呈現在朋友圈。某些男生,為了表現出自己的那份秀氣、文藝和安靜,也可能展示出比較柔美的照片。

  所以,一個女生女不女人,一個男人男不男人,去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作者: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