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2日新媒體專電 “今天我做了排隊一個半小時才能買到的‘腌篤鮮’青團。”來自上海世界小學的陳彥曦對自己親手制作的青團表示很滿意。
清明前夕,上海市徐匯區世界小學的小朋友們正在廚師指導下學包青團。(丁汀/新華社)
清明前夕,記者在位於上海徐匯區的世界小學看到,小學生正在上一堂別樣的傳統文化教育課。來自老字號酒家的專業廚師帶著面粉、肉餡、蒸屜來到學校,同老師一道現場教孩子們如何制作青團。既講青團制作的學問,也講清明蘊含的文化意味。
“青團面皮用的不是艾草汁哦,而是時令麥青,這種原料隻有這個季節有,帶有特別的清淡香氣。要人工和面,反復把麥青汁和糯米粉混合,讓面皮韌性十足。”大廚黃任康一邊講解,一邊手把手教孩子們操作。
試過幾次后,不少孩子已能熟練完成揉面、填餡料等過程,包好的青團圓潤直立,在蒸籠內碼放得整整齊齊。四年級的陳彥曦說,“以前看外婆在家包青團,覺得很麻煩、很神秘,現在我可以自己包給家人吃。”
食物能牽出濃濃的親情,但作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還有更多民俗和文化價值。這堂課上,老師也舉辦“詩詞大會”,讓孩子們比拼關於清明的“飛花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道出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說的是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表達了人們在清明時節的憂愁鄉思……孩子們在詩句中感悟生命與自然。
世界小學校長陳丕君告訴記者,學校每年會借傳統節日之際舉辦相關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除了包青團,還會包粽子、裹湯圓,通過親手制作食物帶給孩子們對民俗的直觀認知,拉近傳統文化與他們的距離,進而培養和呵護文化基因。
據了解,上海已在2014年發布《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基本形成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根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學校德育新格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落實進教材和課堂,更注重形成社會和網絡上的合力。作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市,在上海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指標將重點考核學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以促進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有機統一。(記者 吳振東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