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好這口兒 但耳內“高潮”不可取

2017年04月27日13:1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掏耳朵的習慣,當耳朵裡面發痒時,會自然地想拿起身邊大小合適的工具或用小拇指“挖來挖去”。然而,武漢有位徐大媽卻因為常年堅持這一惡習而患上了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究竟掏耳朵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老人總說“耳不宜常掏”,這背后又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點擊下載此組圖片

2017年3月1日,空軍駐宛某部的軍醫在指導河南內鄉縣大橋鄉郭河村的學生科學“用耳”。(張中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耳屎到底有什麼用?

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從央視網記者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王寧宇的採訪內容可得知,耵聹是一種特殊的皮脂腺細胞分泌物,味苦,能夠很好的防止病虫進入外耳道。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抑菌殺菌、防止外耳道感染,甚至能夠防止聲波對鼓膜的傷害。

浙江省中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唐旭霞在接受《錢江晚報》的採訪時表示,常清理耵聹,會使耳道失去原有的保護﹔而且,棉簽、掏耳勺等入耳的小器物常年暴露在空氣中,難免沾有細菌或者真菌,反而可能引發耳疾。

常挖耳是“狗拿耗子”?

許多人認為,長時間不掏耳朵是不衛生的行為,如果放任耳屎積攢過多甚至可能堵塞耳道。

事實上根本無需多慮,因為我們的耳朵具備自我清潔的能力。據央視網報道,由於人的嚙合關節和外耳道有連接,因此一般情況下,耵聹會隨著我們張口、打哈欠等下顎關節的運動而自動脫落,排出體外。

當然,耳朵的自我清潔系統並不是百分之百可靠,有時也會出現耵聹無法自行排出從而大量堆積、阻塞耳道的情況。但若此時用棉簽、發卡等器物盲目地自行解決,反而可能將耵聹“越推越深”,使得耳道堵塞的情況更加嚴重。專家建議,如果發生耵聹堵塞耳道的情況,最好求助醫生用專門器械將其取出。

實在想掏怎麼辦?

對於“挖耳愛好者”來說,隔一段時間掏掏耳儼然已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再加上有時候耳朵的確太痒了,讓人忍不住想去“修理修理”它,那該怎麼辦呢?

李惠利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生裘世杰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建議:“可以把‘掏’的行為轉換為輕輕地拽一拽、揉一揉外耳廓和耳垂,使耵聹自行脫落排出耳道。”或採用《沈陽晚報》的方法,將鹽水滴入耳道中搖晃幾下,然后沖洗干淨,或者直接去醫院尋求幫助。(楊新)

本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代金剛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靳欣怡(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