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浙江一高校男生被指攜帶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並引誘他人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網貼在微博熱傳。發帖的當事人擔心自己被傳染HIV病毒,在事后吃了一個月的阻斷藥物,排除了被傳染的可能性。一時間,艾滋病這個話題再一次引發熱議。艾滋病真是死亡判決書嗎?該如何預防艾滋病呢?
2016年11月30日,河北工程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展示制作的紅絲帶。(郝群英/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艾滋病≠死亡判決書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艾滋病”三個字和死亡之間是畫等號的,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為在確診艾滋病之后,就感覺患者的每一寸光陰都像是生命的倒計時,這樣的日子會使人的生活充滿恐懼和絕望。但事實上艾滋病並不是死亡判決書,一般來說,從感染艾滋病毒到艾滋病發作並去世之間,患者通常有5-8年左右的臨床無症狀期。在這期間,患者不會有臨床上的不適,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或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臟器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是具有傳染性的。
進入發病期后,即使是普通的細菌感染都足以讓患者的免疫系統瀕臨崩潰。艾滋病病毒攻擊的對象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沒有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最終都是死於機會性感染或腫瘤,如肺炎等。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患者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復合感染或患上腫瘤而死亡。
應對艾滋病需要“防”“治”並重
臨床研究課題《艾滋病合並結核病規范化診療方案的推廣及優化研究》在全國艾滋病主要流行區進行了大樣本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結核治療2周后就開始接受抗HIV病毒治療的患者,其病死率低於8周后才開始接受抗HIV治療的患者。這意味著,前者發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於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
目前國內艾滋病診治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HIV病毒感染者未能及早被發現。這些“隱形”感染者常常在進入艾滋病晚期時才被確診,而此時他們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CD4+T淋巴細胞在每微升血液中的數目已降至兩位數甚至個位數(正常值為750±250/微升),其免疫功能幾乎消失殆盡,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嚴重的機會感染和腫瘤。
艾滋病的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也就是說,艾滋病並不可怕,隻要早發現,及早開展抗病毒治療,按時吃藥,艾滋病病毒就能被控制住,患者壽命可接近正常人。
在不幸發生高危性行為或者其他體液傳播后,實際上是可以在事發24小時內採取藥物阻斷措施的,且連續28天預防用藥的保護率可達100%。學校、社區、醫院開展的艾滋病防治宣傳,往往重於“防”,其實我們的宣傳工作應該把“治”和“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普及艾滋病阻斷藥物的作用和獲取渠道等知識。
作者:國家衛計委艾滋病防治專家 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 盧洪洲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