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以下簡稱糖腎病)為繼發性腎病,屬於糖尿病的並發症之一。根據不同的臨床症狀和不同的發病階段,糖腎病的三個發病階段在中醫分別類同於“消渴”、“水腫”和“關格”。糖腎病的病因是什麼?又該如何治療呢?
2017年6月1日,安徽省阜陽市鐵二處小學的小學生在聽取當地國醫館醫生講解針灸穴位知識。(王彪/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糖尿病腎病的病因是什麼?
中醫的辨機和辨証認為,糖腎病的發生是由消渴遷延而致,而其病因為病久致氣陰受損,導致腎臟沒有能力去代謝體內的水,這樣就會產生水腫。腎臟不能穩固體內的蛋白,讓蛋白漏入尿中,就會產生蛋白尿,反過來,蛋白尿也會導致水腫。中醫書籍《証治要訣》描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中滾涌,有浮在溺面如豬脂,此精不禁”。這段話描述了糖腎病水腫和蛋白尿的症狀。
中醫如何治療糖尿病腎病?
糖腎病的治療當以控制糖尿病這個原發病為主。糖尿病的中醫辨証多為氣陰虧虛。一些補氣陰的藥物如黃芪、人參、地骨皮對血糖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由於糖腎病病程日久,活血化瘀應貫穿治療。水腫是糖腎病的重要臨床表現。《金匱要略》中描述“血不利則為水,血行則水行”,說明血瘀可能導致水腫,因此也再次說明了活血化瘀在治療糖腎病中的作用。
糖腎病的水腫由多重因素導致,臨床表現為陰液耗傷之証。治療應以補氣滋陰收斂固攝等藥進行治療,可選用金櫻子、五味子、芡實等藥收斂固攝。
在辯証中如有胃腸燥熱,可用玉泉丸、玉液湯、增液承氣湯﹔如有脾胃氣虛,可用七味白術散或參苓白術散﹔如有濕熱中阻,可用黃芩滑石湯。
另外,中醫在治療糖腎病時,會特別注意飲食和運動,糖腎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飲食,不然“縱有金丹亦不可救”。前文提到過,糖腎病有個階段在中醫裡類同“消渴”,《諸病源候論》在論述消渴病的治療時提出:“消渴病人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強調:“食畢即行走,稍暢而坐”。
中醫非常重視人的情志與健康的關系。長期的情志不遂,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火熱熾盛,上灼肺津,下劫腎陰,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和病情加重。如《內經·靈樞》載:“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米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簡桂花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