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把成功歸因於自己 把失敗怪罪給別人?

2017年06月30日13:5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有些人喜歡把成功歸因於個體內部條件,卻把失敗怪罪給外界因素,比如在面試成功時,這些人會解釋說,“我把面試時可能涉及到的知識都提前掌握了”﹔而如果面試失敗,這些人則會說,“這家公司不要我是因為我沒穿西服”。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心理常常會引發一些人際沖突,比如上學時老師會要求幾個學生一起做小組作業,如果作業完成,小組中的每個人可能都認為自己貢獻最大﹔如果作業沒有完成,小組中的每個人則可能會把責任推脫給其他組員,於是組員之間就會出現矛盾。那麼,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它真的一無是處嗎?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3月7日,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學生在“成人禮”儀式上歡呼。

(丁根厚/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心理被稱為自我服務偏差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維納認為,自我服務偏差取決於個體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而歸因傾向又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內歸因是指把原因歸結為個體內部因素,比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等﹔外歸因是指把原因歸結為個體外部因素,比如背景、機遇、他人影響、任務難度等。

一般來說,將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會使人產生自豪感,而歸因於外部因素則會讓人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於內部因素會使人產生羞愧感,而歸因於外部因素則會讓人生氣。因此,很多人由於期待成功、害怕失敗的心理,以及保護和提高自尊的需要,都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即內部因素,把失敗怪罪給別人,即外部因素。

那麼,到底哪種歸因傾向更好呢?事實上,單純具有哪種歸因傾向都不利於身心健康。具有內歸因傾向的人通常會認為,事情成敗取決於個體的努力程度,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和結果進行控制,所以他們對成功往往有著較高的期盼,能夠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屈服於困難和挫折,但他們總會給自己安排很多工作,進而讓自己非常疲憊,而且他們對失敗的忍耐程度也相對較低而具有外歸因傾向的人則認為個體努力的作用不大,事情的成敗取決於外界條件,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他們往往不做過多努力,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但他們往往會活得更輕鬆一些。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認識到歸因傾向的存在,盡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歸因方式,或將兩種歸因方式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才能兼顧工作與生活。(焦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