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做過一些“隨大流”的事情,比如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准大學生,你本來很想填報考古專業,但卻得知朋友們都選擇了金融專業,於是你在填報截止的前一個小時,毅然決然地把志願改成了金融專業﹔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你本來打算利用工資買幾件心儀已久的衣服或者出去游玩一番,卻發現朋友們已經付了房子的首付,於是你變得躁動不安,在思考了一個星期之后終於決定在大家都推薦的一個小區裡買了第一套房,開始過上還房貸的生活……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你為什麼總是喜歡“隨大流”,去做一些自己本來並不感興趣的事情呢?
2016年11月1日,在杭州一家大型超市內,搶購折扣商品的顧客在收銀台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李忠/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隨大流”是一種從眾心理,指群體中的成員在真實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之下,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其中,群體壓力是一個必然存在的關鍵因素,倘若沒有這種壓力,個體就不會“隨大流”。群體壓力又分為真實存在的壓力和想象的壓力,真實存在的壓力指個體如果不從眾,就會受到群體的威脅或懲罰等﹔想象的壓力指個體認為如果自己不從眾,就會遭受某種損失,或受到群體的區別對待等。
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隨大流”的原因,心理學家們總結出了一些會使個體從眾的因素,例如個人處境、個人能力、群體規模和一致性、任務特點等。在個人處境方面,如果個體希望自己能繼續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保持來往,那麼他在做選擇的時候往往會和群體保持一致﹔在個人能力方面,如果個體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並且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那麼其在做選擇的時候很可能從眾﹔在群體規模和一致性方面,如果群體規模較大,而且內部一致性較高,那麼身處其中的個體在做選擇的時候很可能會服從群體的意志﹔在任務特點方面,如果任務十分困難或模糊,那麼個體就很可能把群體當作信息來源,在做選擇的時候也更傾向於與群體保持一致。
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有好有壞,比如這種心理既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也可能會使人們感到后悔和自責,所以大家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要權衡利弊,三思而后行。一般來說,從群體中獲得信息,學習群體中其他成員的經驗,吸取其教訓,然后把群體利益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不違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決定才是比較好的選擇。(焦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