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監總局發消費提示 警惕變質鮮銀耳中毒

2017年08月01日10:48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原標題:食藥監總局發消費提示 警惕變質鮮銀耳中毒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 (曾璇)炎炎夏日,銀耳成為不少人餐桌上的選擇。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費提示指出,對於食用鮮銀耳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引起重視。

  銀耳,俗稱白木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銀耳的營養成分豐富,含有蛋白質、多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D、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銀耳是我國的特產,野生銀耳數量稀少。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指出,銀耳不僅可以藥用,更是百姓餐桌上的食用佳品。然而,食用鮮銀耳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引起重視。我國山東省東平縣在1984年曾因食用變質鮮銀耳引發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為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污染了培植中的鮮銀耳,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鮮銀耳腐爛變質。

  因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消費提示中指出,首先要正確選購: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由10余片薄而多皺褶的菌片組成。鮮銀耳純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干銀耳質硬而脆,呈米黃或金黃色。如干銀耳色澤過白,則可能是用硫磺違規熏制。

  其次,要合理加工:干銀耳經水泡發后,應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如發現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不成形、發粘、無彈性,有異臭味時,應丟棄,不能食用。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銀耳基底部發生褐變的部分。銀耳宜充分加熱煮食。

  再次,遠離“鮮”銀耳,預防變質鮮銀耳中毒:受培植環境及土壤的影響,鮮銀耳容易污染致病菌並產生毒素,因此在人工栽培銀耳的地區,禁止在農貿市場出售自家採摘的鮮銀耳。栽培銀耳的農戶,務必及時丟棄已經變質的鮮銀耳,切忌不要自家炒食、涼拌鮮銀耳,更不要將變質鮮銀耳饋贈親朋好友。如發生嘔吐、腹痛,甚至出現黃疸、血尿及抽搐等神經系統症狀的疑似中毒人群,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並及時就醫。將剩余食物封存,送當地衛生專業技術機構檢驗。

(責編:黃銘媛(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