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讓人們煩躁不安的蒼蠅、蚊子等昆虫又出來頻繁活動。但實際上,比它們更具危害的生物就潛伏在我們周圍,雖然不為多數人所知,但其“殺傷力”十足,這就是蜱虫。如果人們外出活動時遇見了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惹上“麻煩”。
2010年9月11日,一名醫務人員正在講解蜱虫引發疾病的預防。
(梁志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蜱虫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有什麼特性?
據中國網報道,蜱虫俗稱壁虱、草爬子、狗豆子,是寄養在家畜、鼠類等動物體表的虫子,也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宿主。蜱虫本身並不具有很強的致病性,但它攜帶多種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蜱虫在夏天較活躍,春、秋季進入活動的高峰期,冬天基本不活動。在牛、狗身上最易見到蜱虫,它們以吸取動物的血液為主。蜱虫吸血前約芝麻、綠豆大小,吸血時體積不斷增大。蜱虫吸血時頭會鑽進被叮咬者的皮膚裡,蜱虫的唾液會分泌麻醉物質,讓人不易察覺。
蜱虫叮咬可引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疾病有潛伏期
事實上,蜱虫叮咬往往比其他蚊虫叮咬更讓人擔心,因為在短時間內不容易發現蜱虫叮咬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據人民網湖北頻道報道,蜱虫叮咬可能會引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除持續高燒外,白細胞和血小板會急劇減少,並且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被蜱虫咬傷后感染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一般有1周至2周的潛伏期,如果被叮咬者有發熱、叮咬處局部感染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一旦錯治或長時間延誤病情,可並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被蜱虫叮咬之后應該怎麼辦?
蜱虫如此凶殘而善隱匿,如果不幸“中了招”,採取什麼樣的方法才能降低傷害呢?據《安徽日報》報道,蜱虫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蜱虫叮咬皮膚,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虫,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虫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慢慢地自行退出。如果被蜱虫叮咬,千萬不要驚慌,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使得蜱虫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引起發炎等症狀。待蜱虫取出后,應再用碘酒等對叮咬部位進行消毒,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李欣欣)
本文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