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謹防心靈震裂 地震后如何平復災區人民的心理創傷? 

2017年08月16日08:1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 地震等重大災難往往會帶來傷亡、損失和心理創傷,與身體損傷和財產損失相比,心理創傷常常容易被忽視,但一旦不及時修復心理創傷,則可能會對一個人今后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那麼地震發生后人們會出現哪些心理反應?地震導致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平復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5年3月31日,壹基金聯合救災項目組工作人員在帳篷學校通過游戲的方式對帳篷學校的兒童普及災后衛生健康知識,並通過游戲互動舒緩兒童在災后可能引起的心理壓力,讓笑容重新回到他們的臉上。(杜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人們在地震后會出現哪些心理反應?

地震出版社介紹,遭遇災難后,人們通常會出現下列心理反應:(1)情緒不穩定,比如極度亢奮,或者頻繁地自責或責備他人等﹔(2) 感到無助,出現失眠、抑郁、疲勞、無力等症狀﹔(3)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僅拒絕與他人溝通,還拒絕他人的幫助﹔(4)懼怕回憶,伴有頭部或胸部疼痛,感到頭暈、麻木或不知所措等﹔(5)常做噩夢,難以集中精神,記憶力減退。

此外,成都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李洪毅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指出,心理問題在震后就會出現,但由於開始幾天人們忙著找人救人、解決吃住等問題,心理問題表現得並不明顯。到了震后第3、4天,緊急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后,心理問題就會集中顯現,且很多人會出現應激反應,一旦處理不當,就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經歷地震后應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解放軍第302醫院心理門診主任李琳在接受《中國醫藥報》採訪時建議,首先,地震發生后,要從正規渠道了解地震及救助的最新動態及信息,避免不實傳言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影響自身健康﹔不要強行壓抑悲傷、恐懼等不良情緒,可以選擇哭喊、傾訴等方式將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嘗試在思想上把自己從地震災難中脫離,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整件事情,把注意力多轉移到有利於緩解自己情緒的事情上面﹔相信祖國,重拾信心﹔若經過較長時間后仍無法自我調整,可以選擇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

心理救援人員是如何對受助者進行心理急救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心理急救是心理救援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包括4個階段,即一看、二聽、三連接、四結束。“一看”是指要核實是否有人出現應激反應,考察是否有人呈現出明顯的抑郁、焦慮狀態或出現行為異常,對個別心理和人格軟弱、敏感的人要善於發現。“二聽”是指傾聽受助者,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現實感。在與受助者溝通的過程中,心理救援人員需要保持聲音的平靜與柔和,不要催促對方講話﹔如果受助者表現出極度應激狀態,則需要幫助其恢復現實感,並盡可能確保他們不獨處。“三連接”則需要心理救援人員幫助受助者訴諸並滿足其需求,心理救援人員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履行。“四結束”則是心理急救的最后一個環節,結束的時間可能取決於災難的性質、心理救援人員的角色和情境以及受助者的需要,心理救援人員要以積極的方式與受助者告別,並表達對他們的希望和祝福。

此外,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聶聰補充,心理急救非常必要,但其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對於出現心理創傷的災區人民來說,還需要長期的心理援助及陪護。(實習生黃銘媛)

本文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黃銘媛(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