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在彌留之際有尊嚴地離開 生前預囑到底是什麼?

2017年08月21日08:0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前段時間,台灣知名作家瓊瑤在網絡上發布了生前預囑,希望在自己疾病難治之時,兒女不要強行給她施以治療,而是讓她有尊嚴地死去。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議論。那麼,生前預囑到底是怎麼回事?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0年6月2日,北京建首家公立臨終關懷病房。(雷陽/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生前預囑是什麼?

有些人認為生前預囑就是尋求讓自己舒服的死亡方法,與安樂死無異,但生前預囑與安樂死是有區別的。金羊網介紹,生前預囑是人們在身體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接受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而據《健康時報》報道,安樂死指的是對無法治愈的末期患者,在本人或近親的同意下,不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急救藥物注射等治療,隻進行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使患者隨病程進展而死亡。

生前預囑有何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支持生前預囑,那麼生前預囑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揚子晚報》指出,一方面,生前預囑能夠讓病患自主決定自己的死亡,可以知道自己在生命終際需要什麼﹔另一方面,生前預囑也可以減少家屬選擇的壓力。立下生前預囑並不意味著要放棄搶救,而是通過這個形式,明確表達本人是否接受某種治療方式,符合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的三大醫學倫理原則,是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方式之一,因此推廣生前預囑對患者本人、家人及社會都有重大意義。

如何對待生前預囑?

立下生前預囑,並不是一種想當然的行為,也不是一味地規避和逃避現實。《北京日報》提醒大家,立生前預囑時不應簡單出於對臨終前痛苦的想象,而應結合自身狀況和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在專業醫生的分析指導下做出抉擇。在最終決定前,需要與醫生進行詳盡充分的溝通,清楚自己對生死的態度和信念。建議患者在初步經歷了疾病的侵擾,且疾病的診斷、治療及結局比較明確而又難以改變的時候,再做生前預囑的決定。(李欣欣)

本文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黃銘媛(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