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失能、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醫院無法養老,養老院無法就醫,怎麼辦?為解決日益突出的社會化醫療照護問題,青島市於2012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目前,該制度已在青島實現城鄉全覆蓋,惠及人口820萬。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惠及了醫、患、機構三方。讓參保患者得到實惠,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醫療養老機構得到發展,醫保基金可持續,青島是如何做到的?人民網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失能失智老人實現“老有所護”
“這裡住著比家還好。”住在青島市福山老年公寓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個人衛生清潔、穿衣、飲食、壓瘡預防、便溺護理等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享受相應的醫療護理。這裡除床位費、餐費等生活照料需要自費外,老人接受的長期醫療護理可以按照政策報銷80-90%。
針對身體失能老人的不同情況,青島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分為專護、院護、家護、巡護四種保障模式。“專護”主要針對重症失能老人,在二三級醫院專護病房接受較高醫療條件的醫療護理。“院護”主要針對終末期或臨終關懷老人,入住專業護理服務機構或具有醫療資質的養老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家護”和“巡護”是指參保人根據家庭實際和本人(家屬)意願,在家庭或沒有醫療資質的養老院居住,由護理服務機構(或村衛生室)醫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失能老人們的手工作品(王宇鵬/人民網)
青島市城陽區的王大爺今年59歲,兩次腦出血讓他的生活半徑囿於一張床的大小,胃管尿管長期插在身上,因肌張力過大,雙臂常年舉在胸前,無法進食、無法言語……這種癱瘓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年。
同樣年近花甲的妻子王大媽承擔著照料的重任,談起來苦處,王大媽眼睛紅紅的:“每天翻身好多次,預防褥瘡,這不算麻煩。難的是每個月都要去醫院換管,必須得叫救護車,幾個人抬下樓,很費力。”所幸的是,如今這項“麻煩”,有村醫接手了。“一年1600元,村醫不定期上門,給換管,給量血壓,還指導我們怎麼更好的護理。拿藥、檢查都不需要出門了,方便了太多!真感謝政府的好政策!”
據城陽區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偉介紹,王大爺享受的就是青島市的長期護理保險中的“巡護”。“選擇巡護模式的參保人可以享受醫護人員上門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省去了在醫院的床位費和生活照料費,節約了開支,也更有持續性。”
2017年1月1日,青島市又試點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范圍,青島失智老人在全國率先得到制度保障。青島市社保局護理保險與定點社區管理處張雅娟處長介紹到,失智又稱老年痴呆,照護難度極大,是老人中最弱勢的群體,急需給予制度保障。青島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並試行“失智專區”管理,重度失智老人享受到了平等、有尊嚴、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這是繼2012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身體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后,在護理保險制度方面又一全國創新。
“失智專區”管理,即在定點護理機構內設置封閉安全、自由舒適的專門區域,用於專業照護失智老人。為滿足失智老人不同層次的醫療照護需要,在“失智專區”中提供“長期照護”、“日間照護”、“短期照護”三種照護形式。“長期照護”,指失智老人入住“失智專區”長期接受24小時在院照護服務,重點解決家庭照料者白天晚上沒有照護能力問題﹔“日間照護”,指失智老人在“失智專區”接受日間照護服務,重點解決部分家庭白天照護難問題;短期照護(喘息服務),為失智老人提供幾天到幾十天不等的全天照護,原則上一個年度不超過60天,旨在給長期照護失智老人的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休整時間,緩解長期照護壓力,使其在工作、出差、生病、疲勞時得到短時間的幫助,適用於不同需求的老人,防止老人被迫長期入住機構,促使充分利用家庭照護資源。
“老爹們,來唱歌啦!”在青島市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聖德護養院失智專區的活動室,失智專區主任段淑萍帶著護理員們鼓勵老人唱歌。十幾位老人坐成兩排,輪流走上前,帶領大家一起唱歌。“團結就是力量……”不少老人都腿腳硬朗、口齒清晰。
失智老人進行合唱活動 (趙敬菡/人民網)
記者詢問一位老人,今年多大歲數、中午吃的什麼。老人回答:“我63歲了,中午吃的面條。”但護理員卻告訴記者,這位老人已經80多歲,中午吃的是三菜一湯。
段淑萍告訴記者,失智專區的老人比較特殊,有的看起來身體並無大礙,但其實精神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有的身體穩定性差,易摔傷﹔有的定位能力差,找不到床和廁所,大小便失禁﹔有的精神狂躁,離家出走﹔有身體或語言攻擊性﹔有的性情乖張,無法與人交流……他們當中有解放戰爭中的老兵,有退休的警察和教師,但因為病患等變得不可理喻,生活質量直線下降,給親人也帶來了困擾。”
失智專區整潔的病房 (趙敬菡/人民網)
張雅娟介紹說,實行失智專區管理,目的是讓失智老人有一個自由又有尊嚴的生活場所。在這裡,老人可以享受到專業的醫療和生活護理。一方面,醫生和護士醫療團隊,負責老人的日常醫療護理。另一方面,經過失智專業培訓的護理團隊,負責提供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撫慰、心裡疏導等情感方面的全方位的護理。
在失智專區的病房中,每一位老人的床頭卡都寫明了姓名、性別、身體狀況,“腦萎縮”、“心臟病”、“腦血栓”等信息提醒著護理人員注意事項﹔病房內的大衣櫃,每位老人都有一列,老人的被褥等物品疊放整齊有序﹔在洗手間的牆上,老人擦臉、擦身、擦腳的毛巾分類挂放,旁邊貼有老人的名字,以免混淆﹔在專區走廊的牆上,還張貼了護理員一天的工作流程,24小時分段展示工作內容和備注。例如:5點,老人起床前大小便、臀部護理、換尿褲、處理坐便器﹔7點,發放早餐、清潔餐具,備注提示:用餐時,注意觀察老人面部表情有無異常,確保用餐安全﹔上午和下午都有康復鍛煉,中午有午休,夜間還要進行4次護理,包括翻身、查被、幫老人大小便等……一位患者的女兒曾流著眼淚感謝護理員:“兒女沒做到的,你們做到了!”
探索走出了社會化照護的新路子
失能老人們在公寓裡集體活動 (王宇鵬/人民網)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失能老人,他們衰老與疾病並存,壓瘡慘不忍睹,壞疽觸目驚心,在長護制度建立前,許多失能老人面臨醫院不能養、養
老院不能醫的“兩難”困境,有的被迫常年住院,不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陪護負擔,而且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巨大的支付壓力。”張雅娟說。
2012年7月,青島市正式推出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青島市在制度建立之初,基於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架構,實行醫、護兩個方面保障適度分離。在制度保障功能上,基本醫療保險以疾病救治為主要目標,側重保障參保人的“病有所醫”問題﹔長期醫療護理保險以醫療照護為主要目標,側重保障失能老人的“病有所護”問題。資金來源是制度建設的關鍵。青島市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劃撥作為護理保險資金,獨立建賬,單獨監管,單位和個人暫不繳費,有效解決了‘錢從哪兒來’的問題,使制度的創建成為可能。2015年1月,青島市實現醫保城鄉統籌,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險合一”,長期醫療護理保險進一步將范圍惠及到廣大農村居民。目前,該制度已經實現城鄉全覆蓋,惠及人口820萬。2017年1月1日,青島市在全國率先試點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范圍,失能失智老人均實現了“老有所護”。
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取得了醫患保多方共贏的效果,讓參保患者得到實惠,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醫療養老機構得到發展,醫保基金可持續。制度實施五年來,共有約4.5萬名參保患者已經享受了護理保險待遇,平均年齡80.4歲,支出護理保險資金約12億元。青島市護理保險政策吸引了社會力量投入養老領域,目前全市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達623家,通過開展帶有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等臨終關懷性質的服務,讓1萬多名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了生命最后旅程,目前正在接受護理保險服務的失能老人約1.6萬。
2015年,青島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榮獲中國政府創新最佳實踐獎,2016年榮獲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平台奇璞提名獎,同年7月,人社部印發了《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將會用1到2年的時間,探索為長期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青島成為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15個試點城市之一。
關於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張雅娟說,青島市將繼續改革創新,今年正在以建立多元化籌資為前提,對護理保險制度進行全面整合提升,著眼於國際上最新改革方向,探索建立“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護理保障模式,更好地從制度上解決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以及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