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懟就懟 家長注意別把孩子教成“忍者神龜”

2017年08月31日09:4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對於家長來說,教育孩子可謂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有些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總是千方百計地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貌、學會謙遜,甚至忽略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教育其事事忍讓,但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5月6日,在合肥市鑿壁偷光圖書城,黃珍珠帶著不滿3歲的女兒任浴妍正在讀書。(張大崗/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教育孩子懂禮貌沒有錯,但也不能走極端,家長首先應該明白,過於縱容孩子的欲望和過於約束孩子的天性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心理學上有個名為個人邊界的理論,個人邊界是指個人的行為准則或忍耐限度等,個人以此判斷哪些事情是合理的、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忍受的。如果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謙讓和忍讓,會不斷打破孩子的個人邊界,這就有可能使孩子變得懦弱,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長既要讓孩子懂得禮貌,也要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使孩子能夠在尊重他人感受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意願。具體而言,家長應該做到:

1.一個有禮貌的人應該學會尊重他人,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2.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意願和感受。特別是當孩子年齡尚幼的時候,其心智和感知能力都不成熟,此時讓孩子學會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讓孩子多與外界環境接觸,包括與別人打交道、與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等。

4.引導孩子學會拒絕。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老好人”的心理,明確在有些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個人邊界,孩子也需要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同時,家長還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准,教會孩子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5.教育孩子學會協商。一個良性的互動過程,不能以壓抑自我意願為代價,而應該在遵循自我意願、被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兼顧對方的情緒和感受,彼此協商之后做出決斷。(秦佳悅)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