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1日電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由於沒有達到建議的每周運動量,澳大利亞女性的焦慮和抑郁率持續攀高。運動是否可以減輕抑郁情緒?如果患了抑郁症,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治愈嗎?
研究:缺乏鍛煉影響心理健康
根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該項研究由政府資助的非盈利組織 Jean Hailes for Women's Health實施,其調查了1萬名澳大利亞年齡在18-80歲之間女性的身心健康問題。超過40%的受調研女性表示,她們曾被醫生或心理醫生診斷為焦慮症或抑郁症。所有年齡段的女性均表示,她們存在失眠問題,並且總是對一些事情過分擔心。
調研主管海倫·布朗(Helen Brown)稱,研究人員發現,澳大利亞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她們低頻的體育鍛煉存在一定關系,焦慮症的頻發集中在工作較忙的18-35歲女性。她補充說:“然而有趣的是,澳大利亞60%的女自知自己缺乏鍛煉,但體育鍛煉是處理焦慮的有效途徑。”
布朗稱,大多數人的借口是“太累了”、“沒時間”、“沒有可以一起鍛煉的同伴”或者“運動存在安全隱患”等。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人們覺得累,就不會運動,進而就會加深焦慮感。
抑郁症有別於抑郁情緒 無法自愈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姜濤在“人民好醫生”訪談節目中表示,很多人都會有抑郁情緒,但是一般持續時間很短,而且程度也很輕,可通過自動緩解或者自動調整完全康復,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抑郁症和抑郁情緒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抑郁症的核心症狀則是每天情緒低落、快感缺乏、興趣喪失,並且持續兩周以上,隻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和頻度才能夠被診斷為抑郁症。
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在“人民好醫生”訪談節目中表示,許多人認為心情低落,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而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真得了抑郁症是不會自愈的,必須要接受治療才可能恢復健康。姜濤也持有相同看法,他表示,抑郁症是一種疾病,絕對不可能通過看笑話、旅游等方式治愈,必須經過系統治療。
姜濤強調,需要注意的是,首次發作抑郁症還有一個自愈傾向的特點,即使患者不去治療,在自然病程的第六至第九個月期間也會自動緩解,但這只是病情發展的自然狀態,並不意味自愈。反而會殘留很多症狀,為下一次復發埋下了很多隱患,稍有誘因,抑郁症就會死灰復燃,並且每發作一次,病情就會加重一些。
判斷抑郁症有四個標准 不要輕信自測結果
如何判斷是否得了抑郁症?楊甫德給出四個標准:
第一個標准,出現核心症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和精力缺乏。
第二個標准,出現功能症狀。例如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力下降。
第三個標准,明顯的軀體症狀。比如會出現明顯的睡眠障礙,抑郁症患者表現的睡眠障礙是全程的,包含入睡困難、睡眠表淺、早醒症狀。還有就是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再有就是性功能明顯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第四個標准,存在認知功能或者叫心理功能的症狀。有的會自我評價下降,認為自己現在是一個廢人,干什麼都不行﹔有的會難以集中注意力﹔有的會存在自責、內疚的感覺,這種感覺再嚴重的時候,就有可能會產生自殺、輕生的想法。
“如果發現自己有一些抑郁苗頭,去做一些自我測評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選擇經過科學論証的測評工具。網絡上還有一些自測屬於游戲性質的,沒經過科學測試,這些結果是不太可信的。”楊甫德強調,“即便是經過科學性測試與論証的自測工具,也只是對症狀的嚴重程度做評估,不能用來做診斷。診斷一定是由醫生來明確的。因此,當發現自己有抑郁傾向,應當及早到正規醫院去進行診治。”
雙相情感障礙具有隱蔽性 常被誤診為抑郁症
有一種疾病,容易被誤診為抑郁症,叫做雙相情感障礙。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在“人民好醫生”訪談節目中表示,雙相情感障礙是以躁狂或抑郁的反復發作和交替發作為特征的精神疾病,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常導致誤診。
王紹禮解釋說,造成診斷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較輕的躁狂症狀沒有被識別。具體來說,多數病人首次發病表現為抑郁症狀,隨后的發作盡管出現過躁狂的表現症狀,但被患者或醫生忽略。
“正是雙相情感障礙的復雜性和隱蔽性,使其實際檢出率和診斷率極低。”王紹禮指出,作為精神科醫生,在接診抑郁症患者時,需要特別關注患者有無躁狂、輕躁狂症狀或病史,患者也要在醫生的詢問下提供相關信息。(王宇鵬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