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聾九啞”已成過去式 及早干預可使聽障兒童開口說話

2017年10月11日08:46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身體健全的人可能很難想象無聲世界的模樣。有些人認為,聽力障礙會導致語言障礙,因為聽力障礙患者不知道別人說什麼,自然也就很難用語言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便有了“十聾九啞”的說法。事實上,如果能及早進行干預,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以下簡稱聽障兒童)也能開口說話。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3月1日,在合肥市瑤海區心怡康康復訓練中心,聽障兒童在特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語言訓練。(解琛/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為什麼會有“十聾九啞”的說法呢?《中國教育報》介紹,幼兒在學習說話的時候會經歷這幾個步驟:1.模仿周圍人的發音,邊聽邊說﹔2.在肯定和校正中漸漸掌握正確的發音﹔3.逐漸理解不同發音對應的含義,並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在過去,康復治療技術相對落后,聽障兒童如果聽不到聲音,就無法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進而會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以致終生都無法說話,這就是造成“十聾九啞”的原因。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如果及早對聽障兒童進行聽力干預,讓其接受語言教育,也能使其獲得開口說話的機會。

人民網廣西頻道介紹,目前聽障兒童的康復形式主要有3種:

1.機構康復:聽障兒童在康復機構接受全日制康復教育,專業人員直接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同時對家長給予一定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歲~6歲的聽障兒童。

2.家庭康復:聽障兒童在家裡進行康復訓練,家長可接受康復機構的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歲以下的聽障兒童。

3.隨班就讀:聽障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家長在家對其進行康復強化訓練,同時,聽障兒童可定期接受康復機構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歲以上、具備一定聽覺語言能力基礎的聽障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據《山西日報》報道,無論採取何種康復形式,都要堅持全面康復的理念,即不僅要關注聽障兒童聽覺、語言的發展,還要關注其認知、情緒、行為、社會性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此外,新華網提醒大家,0歲~3歲是兒童的語言期,也是治療聽力障礙的最佳時期。(趙晨龍)

本文由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孟昭君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