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陌生人說話就焦慮不安?3招助你緩解焦慮情緒

2017年12月08日13:06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時候,媽媽經常告訴我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要注意保護自己,於是我們在面對陌生人時常常顯得小心翼翼。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大多數人都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結識、交往,但有些人仍然不敢與陌生人說話,而且一說話就焦慮不安,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人患有焦慮症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6年12月17日,在上海靜安公園門口,幾名年輕人舉著寫有“Free Hugs(自由擁抱)”字樣的紙板,向街頭陌生人“索抱”。(王亞東/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焦慮情緒並不等於焦慮狀態,也不等於焦慮症。

焦慮情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狀態,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尤其是在面對陌生、明確的客觀對象(如陌生人)或具體事件(如面試、相親)時,焦慮情緒更容易出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情緒是一種保護性的心理反應,適度焦慮有利於自我保護和完善。

焦慮狀態是介於焦慮情緒和焦慮症之間的一種狀態,可能表現出心慌、心悸、胸悶、乏力、出冷汗等一系列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以及易怒、緊張等心理症狀。但這些症狀的持續時間較短,而且具有明確誘因,通常能夠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得到緩解,對生活影響不大。

焦慮症又被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發作形式包括廣泛性焦慮和驚恐發作兩種,其中廣泛性焦慮比較常見和典型,表現為:

1.頻繁、持續地感到緊張、擔心、坐立不安、煩躁等,但又找不到明確誘因。

2.伴有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症狀,且持續時間較長,沒有自行緩解的跡象。

3.焦慮程度嚴重,極大地影響著工作和生活,無法自我調節,本人非常痛苦。

由此可見,面對陌生人時感受到的焦慮不安通常都是一種焦慮情緒,而並非是焦慮症的表現。這種現象可能與個人性格、成長經歷、周遭環境等有關,比如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可能是因為不善交際而顯得焦慮。那麼,如何改善這種焦慮情緒呢?

1.勇敢面對。不要對社交抱有回避心理,不妨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比如積極參加志願活動,並主動向陌生的志願伙伴問好等。

2.樹立自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積極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但就算不善於語言交流也不必過於在意,要知道語言交流只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自己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表達善意和友好,比如積極參加集體勞動、樂於助人等。

3.降低要求。不要患得患失,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要知道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隻要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即可。(張曉菲)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醫院心理治療師張海靜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女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聯合供稿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