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診療有了新思路 新型納米探針為何與眾不同?

2017年12月22日13:29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原標題:申寶忠教授課題組首創經呼吸道遞送新型多功能全氟化碳納米探針實現肺癌高靈敏成像檢測

人民網哈爾濱12月22日電 哈爾濱醫科大學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申寶忠教授課題組在生物醫學1區雜志Theranostics上發表論文,報道一種經呼吸道途徑遞送新型多功能納米探針實現肺癌高靈敏檢測的新技術,用於多核、多模態磁共振檢測肺癌的相關研究工作(Theranostics 2018; 8(2):563-574.DOI: 10.7150/thno.21466),並被選為發表當期的封面文章。

肺是生物體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肺癌主要起源於支氣管粘膜上皮。肺內分布著樹枝一樣分叉的支氣管,相鄰肺泡的兩層上皮細胞膜之間分布著致密的具有高通透性的毛細血管。肺獨特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特點為經呼吸道途徑遞送探針進行肺癌分子成像帶來巨大優勢。全氟化碳是一種優異的MRI 成像示蹤劑。F 是位於氫后最適於MR 成像的原子核,正常體內含氟成分很少,在活體研究中引進氟探針測定時無本底信號干擾,這使得19F-MRI 可直接測定目標組織或器官中的探針及其代謝產物水平,(1H/19F)-MRI在生命科學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被形象的稱為"熱點"MRI。該項研究是首次通過呼吸道途徑遞送全氟化碳納米探針通過多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實現肺癌檢測的報道。該研究團隊使用了具有光學成像、1H-MRI、19F-MRI多種模態成像能力的全氟化碳納米探針在細胞、組織、活體不同層面驗証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經呼吸道途徑遞送PFC納米探針比傳統方式MR信號提高了214%,並且在長達72小時的檢測時間窗內腫瘤區信號均持續增強。該研究為肺癌成像和靶向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基於納米遞送系統遞送策略研究的突破性進展。預期該新途徑的探索將在肺癌的早期預警、療效判定、診療一體等領域有極大的應用前景和臨床轉化價值。(楊海全、王凱)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