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懼在心口難開?孩子很可能得了“選擇性緘默症”

2018年01月08日08:2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每個家長都很關注自己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例如,一些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卻變得一言不發,甚至有害怕恐懼的情緒出現。很多家長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孩子“太難管”“太膽小”,其實不然,對孩子本身而言,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一種精神問題,孩子極可能是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獨自玩玩具的兒童(圖片來源:東方IC)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據中國網報道,緘默症是指患者沒有任何言語活動,任人詢問但始終一言不發,部分患者可用書寫、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意思。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智力發育也並無障礙。但是,選擇性緘默症並非故意不說話,據《廣州日報》了解到,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焦慮障礙,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終生患病率為7%~8%,患者在某些場合或者面對某些人時無法講出話來,給人很害羞或者很沒禮貌的印象。緊張時,他們還可能出現笨拙、僵硬的身體動作,而且面無表情,特別是不愛笑。很多時候患者不是故意不說話,而是很希望說卻說不出來,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為何會患選擇性緘默症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孩子患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會有以下幾點原因:

1、患兒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性格特征﹔

2、患兒的父母常有人格異常和精神障礙﹔

3、患兒發育成熟延遲,雖已獲得語言功能,但開始說話的時間比正常兒童要明顯延遲,且常常伴有其他語言問題,還常伴有功能性遺尿、功能性遺糞等其他發育性障礙。

4、或是患兒早年常有情感創傷的經歷,如家庭矛盾沖突、父母關系不和、父母分居離異、父母虐待兒童、家庭環境突變等,其中環境改變適應不良往往是誘發選擇性緘默的主因。

如何應對選擇性緘默症

據華聲在線報道,這種病症起病時間通常在3歲~5歲期間,尤其是在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家長需要特別留意。首先,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現得特別沉默,家長不要用“快叫人”“這孩子不懂事”等帶指責性的語言,逼迫孩子開口﹔其次,家長應正確、耐心地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同時,在孩子表現出交往動作后,家長要適時鼓勵﹔另外,對於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需要個體、家庭及整個環境參與治療,在環境改變時,家長應重視孩子在語言上的變化。而病情嚴重的患兒,家長則需要及時帶患兒去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且在平時照顧的過程中也要採取合適的態度。(趙晨龍)

本文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科院醫學心理學博士、中華醫學會心理健康分會秘書 聶聰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