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死亡就坐立不安?3招教你應對“死亡焦慮”

2018年02月06日08:1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6年10月30日,在山東煙台大悅城商場,一百多名演藝人員裝扮成死神、僵尸、幽靈、黑白無常等中外鬼怪進行大巡游。(唐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是每個人都將要面對的一個問題,然而並非所有人在談到死亡時都能保持坦然的心態,有些人在提及死亡時可能會出現死亡焦慮的心理問題。那麼,如何應對死亡焦慮呢?

死亡焦慮,即在意識到生命終將消逝,或談到死亡的時候會產生恐懼、糾結、孤獨、不安、難以接受等情緒,並有可能出現冒冷汗、心顫、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直視死亡是應對死亡焦慮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心理治療學家歐文亞隆認為,“直視死亡如同直視驕陽,會給你帶來痛楚,但在深入地思考每個人終將會面對的死亡之痛后,你會獲得內心的和諧、平靜。”具體而言,歐文亞隆向大家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對死亡保持清醒的認識。歐文亞隆認為,大多數人在觀察和理解世界時採用的是“非本真存在模式”,即其注意力很容易被身邊的瑣事吸引,比如美貌、財富、地位、名望等,然而這些事物轉瞬即逝,並非一個人應該畢生追求的東西。因此,大家要學會採用“本真存在模式”,即對生存或死亡有清醒的認識,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追求能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並勇於承擔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責任。

2.閱讀經典書籍,體會先賢感悟。歐文亞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對於飽受死亡焦慮折磨的人來說,某些積極、正面的觀點能夠為他們指明方向,讓他們看到未來。比如古希臘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在談到死亡時曾提出過三個觀點:人在死亡的時候,靈魂也會隨之消失,因此不必害怕來世﹔生存和死亡不會同時存在,即當人們死亡之后,並不會知道自己死亡,所以不必恐懼﹔人們死亡之后的狀態與出生之前的狀態一樣,“生前與死后,是對稱的兩極”,所以死亡是必然會出現的事情,不必過於糾結。

3.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結。首先,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多項研究表明,與他人保持親密聯結是獲得幸福感的必要條件之一﹔其次,孤獨是死亡焦慮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孤獨常常是由缺乏親密關系引起的,所以建立親密關系能夠很好地緩解孤獨﹔再次,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結之后,可以與其分享自己對於死亡的恐懼,這樣可以緩解死亡焦慮。(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