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春節長假前,你手中的工作完成了嗎?是否還習慣性地拖拖拉拉?如今,“拖延症”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群體現象,自稱“拖延症患者”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都是拖延症”豆瓣小組在2007年成立,目前已經有149924人加入﹔據媒體報道,有“90后”員工曾以“拖延症”為由請假一個月……那麼,到底什麼是“拖延症”?所謂的“拖延症患者”究竟在拖延什麼?如何才能改善“拖延症”呢?
“拖延症”已然成為人們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郗若楠 制圖)
別被名字忽悠了,“拖延症”其實不是病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拖延症患者”,天津師范大學學生夏小末(化名)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時肯定地說,“我患有拖延症。”據夏小末介紹,她的手機鬧鈴在每天早晨7點都會照常響起,然而她會熟練地按下“5分鐘后再響”的按鈕,翻個身繼續睡。如此反復好幾次之后,她才會懊惱地從床上跳起。
夏小末的表現恰好符合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第九屆醫療健康專委會心理學組副組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桂嵐對拖延症特征的總結:“第一,當事人會不自覺地推遲本計劃好要做的事情﹔第二,當事人能意識到拖延行為會帶來有害的后果﹔第三,當事人進行了自我調節的嘗試,但嘗試卻並不奏效,而且出現了一系列負面情緒。”
“雖然名稱中帶有‘症’,但‘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也並非心理疾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駱艷麗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時介紹,“人們所說的‘拖延症’更多的是指一種心理現象,即比較嚴重的拖延心理或拖延行為。”
習慣性地往后拖,你到底在拖延什麼?
高大晶(化名)是一位“朝八晚五”的典型“上班族”,她同樣認為自己患有拖延症。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時,高大晶表示,“我做事情總喜歡拖一拖,特別是在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讓自己覺得困難的事情時更是如此。”在網絡上搜索“拖延症”的起因,答案五花八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拖延症”呢?
手機與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卻給“拖延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無懈可擊”的借口。桂嵐表示,“智能手機集打電話、聽歌曲、看電影、玩游戲等多種功能於一身,極具誘惑,會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影響使用者的自我管控與自我調節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手機的確有可能成為‘拖延症’的誘因,或加劇一個人的拖延程度。但要知道,對於習慣拖延的人來說,即使沒有手機,也可能會因為電視、收音機的聲音,甚至天氣情況等因素拖延,所以切勿把責任全推卸給手機,要勇於從自身方面找問題。”
駱艷麗介紹了幾個自身常見的原因:
1.任務過難。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拖延可以暫時避開焦慮和壓力,特別是當人們面對難度較大、超出能力范圍的任務時,就更容易拖延。
2.完美主義。有些人在面對任務的時候習慣於等到“萬事俱備”,即所有條件都非常完美時才開始著手,這種心理也很容易導致拖延。
3.潛在敵意。人們在面對自己不滿意,卻又無法拒絕的任務時,內心就會充滿抵抗情緒,進而在執行任務時更容易拖延。
4.缺少興趣。人們在面對多項任務時,總習慣於先做自己喜歡做的,而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任務,則會能拖就拖。
別再繼續苦惱了,5招教你改善“拖延症”
“拖延症”給夏小末和高大晶帶來了許多困擾,她們做過不少改善“拖延症”的嘗試。那麼,到底如何改善“拖延症”呢?駱艷麗向大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擺正態度。很多人稱自己患有“拖延症”其實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寬慰,常見的表述是,“我不是故意拖延的,我拖延是因為我患有‘拖延症’。”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擺正態度,認識到這種心理會給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並要積極改善它。
2.化整為零。在面對比較困難的任務時,可以將一個任務分成多個具體的小任務,然后逐一實現。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可以給自己一點獎勵,以獲得繼續完成小任務的動力。
3.立即行動。在面對任務時,縝密的計劃和考慮固然很好,但如果遇到自己難以判斷,而且並非很重要的問題,可以將問題暫時擱置,等有機會向別人請教,或先行動起來,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4.消除干擾。在學習、工作之前先將可能吸引自己注意力的東西排除掉,比如關閉手機網絡等。
5.尋找興趣。很多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不拖延,隻有在面對自己抗拒的任務時才會拖延。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然后付諸行動,比如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等。
受訪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博士生導師駱艷麗,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第九屆醫療健康專委會心理學組副組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桂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