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熟慮后還會犯錯?6招教你學會“批判性思考”

2018年02月07日13:2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說,季文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都要經過多次思考才會行動。后人用“三思而后行”來表示做事謹慎,小心穩妥。民間也有“謀定而后動”的說法,告誡人們做事前要深思熟慮。然而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使提前認真思考過,做事時也還是會犯錯,這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4年1月3日,於溪冰在齊魯工業大學圖書館復習備考。

(郭志華/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深思熟慮后還會犯錯的原因:

1.以“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會受到其成長經歷、社會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帶有某種傾向。比如在面對同一個社會現象的時候,經濟學家可能更關注其背后的經濟條件,而心理學家則更關注當事人的內心動機。

2.“攻擊批評者”的心理。人們在面對批評和質疑的時候,總是習慣於攻擊這些批評和質疑的發起者,比如在競爭關系中,人們可能會通過貶低對手的方式來否定其想法或觀點。“攻擊批評者”的心理容易讓人們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批評和質疑的發起者身上,而忽略問題本身。

3.輕信無根據的假定。為了証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人們總是習慣將有利於自己的假定當做根據,比如人們在炒股的時候,總會假定自己收集到的關於股票的信息是可靠的,並以此作為自己炒股的根據。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假定本身不一定真實,所以根據假定得出的結論便也很容易出錯。

那麼,在思考的時候如何避免出現以上情況呢?這就需要學會“批判性思考”。接下來,就讓我們學習一下“批判性思考”的常用方法。

1.認清自己。隻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思考。可以圍繞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羅列一張清單,並對其進行反思。

2.敏銳觀察。在面對事情時不要隻關注事情表面,而應該綜合考慮影響事情的各種因素。比如在談話過程中不要隻在意對方的語言,而要結合對方說話的表情、動作等,綜合判斷對方的態度和觀點。

3.選擇議題。議題就是容易產生分歧的問題。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可以將其拆分成幾個不同的議題,並根據實際需要逐個進行探究。

4.進行探究。探究主要有兩個層面,即探究事實和探究觀點。在與別人出現分歧或對某件事情拿捏不定的時候,可以從事實和觀點兩個方面去探究,看看哪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既定事實,哪些因素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觀點,這樣有助於得出綜合性的結論。

5.形成判斷。在對已經獲得的証據進行了整理,並仔細分析之后,要做出明確的判斷,比如是否需要採納某個觀點、如何取舍存在沖突的証據等。

6.說服他人。形成判斷之后,可以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樣能夠擴大自己“批判性思考”的收益,還能檢查自己“批判性思考”的結果是否存在問題。(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