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術后為何要用抗凝藥物?及早預防血栓可保命

2018年02月11日16:3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不少骨折患者在治療中會發現,骨折術后醫生還會給其服用抗凝藥物,對此,常有患者表示很不解:“骨折以后肯定會出血,給用抗凝藥,不會加重出血嗎?”那麼,骨折術后為什麼要用抗凝藥物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11月3日,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學鐘實老師拄著雙拐給學生上課。

(熊偉/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通常情況下,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靜脈血流滯緩,血液淤積﹔血管壁受損,啟動了機體的凝血機制﹔血液高凝狀態。而骨折患者在術后往往肢體活動不便,且一般會給予制動,這就導致患者的血流速度會減慢很多﹔同時,骨折還易造成血管損傷和出血,而血管內皮的損傷會使血管內壁變得不光滑,啟動凝血機制,造成血液高凝狀態,這就完全具備了血栓形成的三個條件﹔加之患者骨折后因為疼痛,進食水量減少且出血造成血容量下降,血液相對濃縮、粘稠度升高,所以很容易形成血栓,而使用抗凝藥則可以很好地預防血栓。

研究發現,患者下肢骨折以后若不及時進行抗凝劑治療,40%~60%的患者會在術后7~14天內發生深靜脈血栓(DVT),一旦血栓脫落可能會引起肺栓塞,但由於其症狀非常隱蔽,所以患者往往毫無察覺,病情嚴重時還會導致突然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科學的選擇用藥並正確的掌握用藥時間和劑量,以免增加出血機率。比如,一般情況下,患者首次使用抗凝藥物應該在傷后或術后的不低於8~12小時(一般12-24小時),因為太早使用抗凝藥物有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預防是最好的治療。預防血栓形成比形成血栓后再治療更為有效。通常情況下,在患者骨折術后,除了使用抗凝藥物可預防血栓以外,還可鼓勵患者多多活動肢體的肌肉,即使有石膏或支具固定時,肌肉也要經常收縮活動﹔另外,在骨折具有一定穩定性后,需要盡早活動肢體,並爭取早期下床﹔或者還可以借助一些儀器等物理方法進行預防。

總之,骨折后特別是下肢骨折后,應特別重視血栓的預防,正確給予抗凝藥物並不會增加患者出血風險,且利遠遠大於弊。

作者:新疆軍區總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郭樹章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