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你真的了解嗎?小心"硬骨頭"變成"脆桃酥"

2018年02月12日16:0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世界骨質疏鬆日,將骨質疏鬆症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為了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三大殺手。據2014年《 近十年我國各地區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狀況》報告,中國4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已超過1.12億,其中絕大部分人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並不多。那麼,關於骨質疏鬆症,我們應該了解哪些問題呢?

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有哪些

骨組織的成骨細胞,在受力大的部分“制造骨骼”,而破骨細胞,它們破壞、吸收骨組織,成年人的骨骼就是在這樣的“拆建”過程中,即骨代謝過程中維持著動態平衡。年齡超過40歲后骨組織“建”的速度保持不變,但是“拆”的速度卻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架構衰退,並伴有骨脆性增加、骨折風險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下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或加重骨質疏鬆症:

1.全身性疾病,比如吸收不良、肝腎疾病、乙醇中毒、光照不足等都可能擾亂骨代謝﹔

2.飲食與營養狀態,比如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量不足等﹔

3.內分泌因素,比如體內雌激素低下、甲狀旁腺激素低下等﹔

4.活動與負重,比如喪失肌肉收縮將會加快骨丟失等。

骨質疏鬆症有哪些症狀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前期並無任何不適。但隨著病程的進展,身體會感覺到腰酸背痛、甚至全身骨痛,沒有固定的部位,也說不上來哪裡痛,常感到乏力不堪。病情加重時,則會導致骨質疏鬆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有脊柱壓縮性骨折,表現為無明顯誘因的身材變矮、駝背﹔嚴重時,會引起髖部骨折,甚至產生嚴重並發症。另外,由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因為骨吸收過強和骨形成不足,折斷處的骨骼常難以痊愈,極易發生二次骨折。

診斷骨質疏鬆症有何標准

建議所有的成年人,如果有以上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盡早做骨密度檢查,骨密度測定不但用於診斷骨質疏鬆,也用於隨訪骨質疏鬆的病情變化和評價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的效果,骨密度數據主要看T值,其中,T值是衡量骨密度的標准之一。

骨密度T值參照表(“達醫曉護”供圖)

骨質疏鬆性骨折有哪些治療方法

臨床中,治療骨質疏鬆症個體化治療十分重要,目前治療骨質疏鬆性骨折有以下幾種方法:

1.科學用藥。確診為骨質疏鬆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遵循醫囑,堅持規范用藥。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主要分為鈣片、維生素D、雙膦酸鹽、激素類似物四大類,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功效。鈣片的作用在於補充鈣的供應、延緩骨丟失,是骨質疏鬆的基礎用藥之一﹔維生素D可幫助機體鈣的吸收,增加骨的礦化以及改善骨質量﹔雙膦酸鹽,如阿侖膦酸、唑來膦酸等藥物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來抑制骨吸收,有助於體內的鈣元素沉積在骨骼之中。連用三年即可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激素類藥物的功能在於模仿人體的生理激素,以延緩骨質疏鬆症的發展,比如特立帕肽,這種藥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多數患者使用3個月即可改善骨轉換指標,6個月就可以觀察到骨密度的改善情況。

2.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通常情況下,骨鬆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若長期有劇烈的疼痛感或長期絕對臥床時,推薦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這種手術創傷小,術后可增加椎體強度和穩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正常椎體形態及承重,明顯改善椎體疼痛,患者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動,以減少長期臥床並發症,盡快回到正常生活。

3.微創閉合復位內固定和人工關節置換術。針對髖部的股骨頸骨折或轉子間骨折的患者,目前認為如果身體條件或其他因素許可,均應盡早手術治療,這樣可以避免長期臥床,並能及早進行康復訓練,降低死亡率,減少並發症及殘廢率。若條件不允許手術,建議保守治療,在臥床期間需加強營養,但千萬不能總躺著一動不動,應加強護理並積極進行呼吸訓練和肢體運動,預防肺炎、下肢靜脈血栓、褥瘡、心腦血管意外等可能危及生命的並發症。

防治骨質疏鬆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與骨質疏鬆症作斗爭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我們在防治骨質疏鬆症時往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調整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適當戶外活動﹔作詞規律﹔避免嗜煙、酗酒、過量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等﹔

2.注意是否患有增加跌倒危險的疾病和藥物,加強自身和環境的保護措施,防止各種意外傷害。

3.還需注意切忌盲目補鈣。雖然鈣是骨質疏鬆的膳食補充劑,但是缺鈣並不是骨質疏鬆發生的唯一因素,單純補充鈣並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為骨質疏鬆的發生是由於鈣的吸收、鈣的沉積、骨重建等很多環節存在問題,除了鈣元素,還涉及到維生素D、激素等多種物質。所以,骨質疏鬆症患者應該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正規的抗骨質疏鬆治療,切忌盲目補鈣。通常情況下,應選用含量較高、制劑溶出度好、吸收好且生物利用度好的鈣劑,中老年人在補鈣的同時建議補充一定的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

4.預防應從娃娃抓起,需要終身努力。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林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輝龍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董健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任妍、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