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嚎啕大哭?家長應對寶寶進行“情緒教育”

2018年03月29日08:1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在很多人心中,寶寶身上貼滿了“可愛”“天真”“乖巧”等標簽,然而隻有真正做過家長的人才知道,事實並不一定如此。有些寶寶年齡不大,脾氣卻不小,總是抓抓這個、踢踢那個,而且動不動就嚎啕大哭,這可愁壞了不少家長。那麼,為什麼連話都說不利索的寶寶會如此“不聽話”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5月6日,在合肥市鑿壁偷光圖書城,黃珍珠帶著不滿3歲的女兒任浴妍正在讀書。(張大崗/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家長需要知道,不聽話的寶寶並不一定是壞寶寶。當寶寶對家長的某些行為,或對周圍環境不滿時,就會出現某些負面情緒,並通過不聽話的方式表達出來。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寶寶也不例外,所以負面情緒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不過家長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寶寶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正是家長對其進行教育的時候,而讓寶寶越來越聽話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教育”,當寶寶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時,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讓寶寶學會辨認情緒,並能夠通過語言清楚地表達情緒。寶寶年齡尚幼,難以用語言形容自己的很多感受,於是臉紅、揮拳頭、胡鬧等都有可能成為寶寶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作為家長,首先要讓寶寶了解什麼是生氣、不滿、討厭等,並教會寶寶如何用語言表達。

2、讓寶寶學會控制情緒。家長可以通過制定規則的方式讓寶寶學會控制情緒,而對於年齡尚幼的寶寶來說,家長首先要讓其懂得“無傷規則”,即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既不要損傷財物,也不要傷害自己和他人。

3、適當讓寶寶經歷“挫折情緒”。“挫折情緒”是寶寶在遭受打擊之后出現的情緒,常常表現為失落、內疚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寶寶正處在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經歷一定的挫折對心理健康是有好處的,因為挫折會破除寶寶的“全能感”,讓寶寶能夠更好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讓寶寶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改正錯誤、完善自己。(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