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因肺炎導致的死亡率極高,而吸入性肺炎就是老年人易患肺炎種類中常見的一種。那麼,什麼是吸入性肺炎?為何老年人容易患吸入性肺炎?又該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
2015年7月7日,抗戰老兵唐正華的老伴給他喂食生日蛋糕。
(張忠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是指因吸入酸性物質、食物、胃內容物、碳氫化合物或其他刺激性液體后引起的肺損傷,嚴重者可導致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通常情況下,人的氣管和食管是一對毗鄰而居的陌生人,雖然住得近,但通常情況下由於會厭、聲門、反射、吞咽的保護作用,二者各行其職、互不干涉,應該進入食管的食物、分泌的唾液等不會進入氣管,即便偶爾有少量液體進入也會通過咳嗽排出,不會進入到下呼吸道。但一些人往往會因為吞咽和聲門關閉不協調、咳嗽反射減弱或食管本身的一些病變等原因,導致進食時食物進入了呼吸道,或胃酸夾帶食物反流進入呼吸道,或口腔中細菌進入呼吸道等,造成肺損傷、肺感染,最終導致肺炎,嚴重時還會使肺氧合功能、通氣功能受損,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那麼,為什麼老人最容易患吸入性肺炎呢?
1. 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的減退:高齡老人功能衰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些老年人往往因為長期臥床,患腦卒中、帕金森氏病等原因,造成吞咽功能的進一步減退,導致食物誤入氣道,當異物進入氣道之后,其咳嗽反射也無法將異物排出,這些異物一旦進入下呼吸道,就會引發肺炎。
2. 食管返流及細菌定植:人體食管和胃的交界處有一扇“門”,叫做“賁門”,人體為這扇門設立了多重“安保措施”,以保証已經進入胃中的食物不能“逃回”食管,但老年人的“安保措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退化,胃腸動力也會減退,很容易發生食管返流、胃瀦留、嗆咳的現象﹔另外,老年人胃液分泌減少、胃酸下降等因素又可增加口咽部、胃壁內細菌的定植,一旦出現誤吸,異物極易誤入下呼吸道而引發肺炎。
3. 不良生活方式及抵抗力下降:部分老年人由於器官功能及體力退化或疾病原因,日常活動量少、臥床時間長,經常會採取臥位進食,這很容易造成誤吸﹔另外,老年人免疫力逐漸降低,抗感染能力減弱,若老年人患有合並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營養不良、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那麼這些老人對各種病原體的抵抗力也會進一步下降。
對此,專家就老年人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優化喂食,其中包括食物性狀、喂食工具、喂食方法、進食體位四個方面。
首先,食物性狀方面,忌食花生、豆類等易噎食的食物﹔應避免米飯、桃酥等干性難以形成食團的食物﹔盡量選擇糊狀、蜜狀食物,喂食水、茶等稀薄的液體食物要尤為當心。
其次,喂食工具建議用小勺,喂食時,量不要太多,一般一次喂食糊狀食物在3~5ml即可,流質食物1~10ml為宜,切忌吸管吸食。
再次,喂食方法上,建議每次喂食應從口腔功能較好的那側喂入,盡量送近舌根部位,建議緩慢喂食、少食多餐。
另外,進食體位應採取坐位或者半臥位,無法坐立的老年人需抬高床頭至少45度,喂食后保持喂食姿勢20~30分鐘。
2.要及時進行口腔護理。老年人唾液分泌減少,胃酸減少,牙齒間隙增大,所以口腔內很容易滋生細菌。例如,經常服用抗生素,則極易產生耐藥菌,因此進食前后均需要進行口腔護理。有能力的老年人應鼓勵其漱口或者刷牙,對於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應輕拭其口咽部,及時清除口咽部分泌物。
3.若老人一旦出現嗆咳,應立即停止進食,令其側臥位,鼓勵咳嗽、輕拍背部,必要時可以用手、吸痰器將食物取出,嚴重時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韓蕊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