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心理測試層出不窮 過於深信或致心理扭曲

葉秋

2018年04月09日08:2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憑直覺選個圖案,看看自己今天的運程﹔隨便回答幾個問題,看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性格……如今,網絡上傳播著五花八門的“心理測試”,不少人對其趨之若鹜,深信不疑﹔也有人對這種測試疑慮重重,覺得內容過於簡單,不可當真﹔還有很多人純屬無聊跟風,對測試結果根本毫不在乎。那麼,這些所謂的測試和心理學專業的心理測試有何區別呢?這些測試到底靠不靠譜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5年5月6日,安徽省阜陽市新開設的樂享網咖內環境優雅吸引許多年輕人光顧。(王彪/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心理咨詢師楊秀華在接受《今晚報》採訪時介紹,心理學專業中的心理測試是心理測量學科的一門工具,被專業檢測機構運用的心理測試方法都是經過反復科學驗証過的。專業的心理測試非常復雜,測試的數據、分析、最后出具的報告均由專業人員操作完成,而且還會綜合考慮被測試者的身體、情緒、面對面交流等因素,甚至可能需要多次測試,可以說是非常嚴謹。

與此相比,一些網上所謂的“心理測試”看上去有類似功能,但與正規心理測量卻相去甚遠。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肖蓉將此類網絡心理測試稱為“趣味心理測驗”,肖蓉認為,相比正規心理測驗有嚴格的編制過程、較高的科學性和可信度,趣味心理測驗則更多依靠編制者的經驗、想象和道聽途說,偏重娛樂性,因而不靠譜的測試居多。

但是,如果網絡上的趣味心理測驗都這麼不靠譜,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都感覺測驗結果很准呢?《中國青年報》介紹,這種現象被稱為巴納姆效應: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個描述十分空洞。此外,人的思維都有選擇性,會優先選擇和自己相符的信息,或者選擇一些自己能夠接受的信息,然后就覺得它很准,這是一個求同傾向。比如,“認真”“善良”“怕麻煩”等都是各種心理測試和星座預言裡的常用詞,而事實上在這些模糊而概括的詞匯中,任何人都可能從中找到共鳴。

所以,做趣味心理測驗,圖個開心無妨,切勿以此來了解自己,更不應該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健康時報》表示,如果根據這些測驗的結果去交朋友或者去談戀愛,無疑是緣木求魚,有時還危害不淺。對一般人而言,隻要相信了測驗結果,就會產生“就是那樣的”一類的心理暗示,更嚴重的甚至會扭曲個人的心理。因此,特別提醒內向、敏感的人,最好不要去盲目做這類心理測試。(葉秋)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領域:健康養生類 臨床醫學類 心理醫學類)

(責編:申佳平(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