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總是沒人聽?這五招讓你說的話更有“分量”

唐義誠

2018年05月04日08:1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說話的確是一門技術活。有些人在說話時娓娓道來、神態自若,令人心服口服﹔有些人在說話時激情澎湃,說的也都是肺腑之言,但聽者卻置若罔聞。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說的話更有“分量”?這裡向大家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9月20日,外國留學生在參加漢語演講比賽。(劉肖坤/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1、重要的話每次隻說三點。很多人在說重要事情的時候總會滔滔不絕,生怕有所遺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每一個字都告訴對方。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短期記憶每次最多隻能容納7個信息,大部分人的大腦每次隻能容納3個信息。因此,在說重要事情的時候,最好隻羅列其中三個要點。

2、像“做三明治”一樣說話。為了讓對方信服或產生好感,很多人在說話時會“趨利避害”,即隻說好處不說壞處,但這種說話方式的效果並不好,比如可能讓對方感覺不真誠等。實際上,說話要像“做三明治”一樣,即先說好處,再說壞處,最后再說一個好處,用兩個好處“夾住”一個壞處。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種說話方式利用了“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即人們往往隻會對最先聽到的信息和最近聽到的信息產生深刻印象。

3、先說結論,后說原因。先說結論可以搶佔對方大腦的“注意力資源”,使對方在之后的傾聽過程中產生“為什麼這樣做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而也就更容易被說服。

4、將觀點寓於故事中。人們往往傾向於自己得出結論,而非聽從別人強加的建議。因此,在陳述觀點的時候,可以將觀點寓於生活感受和個人故事中,這樣既能夠與對方建立情感聯結,還可以使對方產生共鳴,讓其對自己的觀點有更深刻的印象。

5、將談話內容與對方經歷相結合。因為大腦每天需要接收、處理的信息太多,所以為了減輕負擔,大腦會通過“感覺記憶”對這些信息進行過濾和攔截,其中,感覺記憶又被稱為“瞬時記憶”,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很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研究表明,如果能夠將談話中的新信息與對方記憶中的已有信息聯系起來,那麼“感覺記憶”更容易轉為短期記憶,讓對方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進而使對方更容易被說服。

作者: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科普講師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趙鵬、張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