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孩子們表演節目《感恩的心》。(陳力/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樂於助人是一種良好的品德,值得大家推崇和學習。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樂於助人就是這樣一種既能幫助別人,又能收獲滿足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在幫助別人后獲得了快樂,有些人非但沒有獲得快樂,反而被別人的情緒帶著走,結果導致身心俱疲,這是怎麼回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被稱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上,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同理心較強者能夠從他人的表情、語言等方面判斷其情緒,進而可以設身處地地感受和體諒別人,並以此作為行事依據。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夠被消耗,如果盲目地使用同理心,就會導致同理心耗竭,進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發睡眠問題等。同理心較強者常常從事需要幫助別人的工作,比如心理咨詢師、醫生、護工等,這類人群也是同理心耗竭的高發人群。
那麼,對於同理心較強者來說,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過大呢?
1.把同理心變成“同情心”。同理心的英文名稱為“empathy”,是指身處別人的情緒和感覺中,其核心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同情心的英文名稱為“sympathy”,是指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覺,其核心是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別人的感受表示理解,並善意地幫助別人度過難關。同理心較強者在幫助別人時,往往會身不由己地將自己代入別人的情境中,如果過度介入別人的痛苦和煩惱,就會造成同理心消耗過大,此時不妨化同理心為同情心。
2.找到同理心的邊界。沒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邊界,既不要拒人於千裡之外,也不要過分介入別人的情感,要明確自己的責任范圍,比如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可以提出建議,也可以給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過於干涉別人的選擇,更不應該代替別人痛苦和煩惱。在面對一個不斷向自己提出各種請求的朋友時,可以主動承認自己的局限,“我並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所以在這方面很難幫到你”﹔並將自己的難處告訴對方,“我希望能夠幫到你,但今天時間太晚了,我們找機會再談。”
作者: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科普講師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