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跟腱部位示意圖(“達醫曉護”制圖)
跟腱的是英文名是achilles tendon,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Achilles(中文名為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Thetis與英雄Peleus之子,希臘聯軍第一勇士,也是一個半神英雄。阿喀琉斯的母親是不朽的神,所以在他出生的時候,母親為了讓他刀槍不入,將他浸入冥河中,但又怕其淹死而抓住其腳踝,腳踝由於沒有浸泡到河水而成了他全身最薄弱的地方。長大后阿喀琉斯英勇殺敵,使希臘軍隊轉敗為勝,卻在一次戰斗中,被太陽神阿波羅的一隻暗箭射穿要害——跟腱而死。后來,阿喀琉斯之腱就被后人用來暗指某人或者某事最大、唯一的弱點。
現實生活中,跟腱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腱。跟腱是踝關節后方的一條大肌腱,它連接小腿三頭肌到跟骨,人類的行走、跑、跳都依仗著這條強有力的肌腱。盡管如此,在多種運動中,跟腱卻是人體易受傷的部位,跟腱撕裂也是運動員最害怕出現的問題。那麼,跟腱撕裂有哪些特點?在運動中如何預防跟腱撕裂?
讓我們先來看看兩位球星的案例。
案例一:科比·布萊恩左側跟腱三度撕裂(完全撕裂)。2013年4月12日,在洛杉磯湖人隊對戰黃金勇士隊的比賽中,已經打了45分鐘比賽的科比,一如往常准備用左腿蹬地,嘗試突破哈裡森·巴恩斯。就在這時,科比感覺到小腿被人踢了一腳,然后跌倒在地。科比特意詢問了巴恩斯是不是踢了自己,但巴恩斯表示自己並沒有踢過科比,科比意識到可能是跟腱出現了問題。
案例二:2010年3月15日,在歐洲冠軍聯賽的一場比賽中,大衛·貝克漢姆在比賽的第89分鐘做一個停球后出球的動作(跟腱突然的被過度牽伸)時,左腳跟腱撕裂。
結合以上案例,研究發現跟腱撕裂有以下特點:
1.臨床上,70%的跟腱自發性撕裂是在運動時發生的,此時,患者多在進行需要爆發性的跳躍、快速轉向、跑步等運動中,如羽毛球、籃球、足球、網球等球類運動或跑步等田徑運動。
2.跟腱撕裂時,患者自己會感覺足跟被人打了一棍或者被踢了一腳,這其實是跟腱斷裂時的自身感覺,並非真正有這樣的外傷。
3.跟腱撕裂最易發生在25~40歲的男性運動人群中,已被眾多研究証實。
4.運動員一旦發生跟腱撕裂,多為重度撕裂或完全性撕裂,常需手術治療。
5.兩側跟腱中,左側跟腱撕裂更為常見,這和右利手(右撇子)有著一定的關系。
6.跟腱撕裂多發生於比賽后期。這主要是由於比賽末期得分壓力最大,運動員多會採用跳躍等動作來迅速得分。比如在羽毛球比賽后期,運動員優先採用單腿跳扣球來追分,但比賽后期的跟腱常處於極端疲勞狀態,這就導致了比賽末期跟腱撕裂的風險明顯增高。
7.跟腱撕裂常發生於三種情況。第一,53%的跟腱撕裂發生於承重狀態下,前足蹬地同時伴膝關節伸直,常見於籃球、羽毛球等各種運動中,運動員准備快速移動或者跳躍時﹔第二,17%的跟腱撕裂發生於意料之外,突然的上翹(背伸)時,跟腱過度被拉長,例如后腳跟不小心踩進洞裡﹔第三,10%的跟腱撕裂患者是從高處跌落的﹔其余損傷機制尚未明確。
8.跟腱撕裂是任何運動員在任何時候最害怕發生的事情,因為一旦發生,情況嚴重者就此斷送職業生涯,受傷程度輕者也基本很難重返巔峰。
從下圖中可見,相比於其他由羽毛球下肢運動導致的損傷,跟腱斷裂會使運動員花費更長的時間重返賽場,並且,僅有40%的人可重返賽場,21%的幸運兒仍能維持傷前水平。遺憾的是,有60%的運動員因跟腱撕裂要徹底告別賽場。
由羽毛球下肢運動導致的損傷(“達醫曉護”制圖)
其實,跟腱撕裂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預防的,預防方法如下:
1.提高對跟腱撕裂損傷的了解和認知。
2.賽前一定要熱身,同時要牽伸小腿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
左圖:腓腸肌牽伸(右腿膝關節伸直) 右圖:比目魚牽伸(右腿膝關節屈曲)(“達醫曉護”制圖)
3.注重柔韌性練習。系統性的柔韌性練習可以增加關節囊周圍肌腱和肌肉的延展性,從而使關節運動幅度增大。
4.加強肌力訓練。籃球等運動常需要快速啟動后快停,肌肉離心收縮的功能至關重要,所以小腿三頭肌的肌力、耐力和協調訓練是一項重要的預防措施。
5.矯正訓練中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和技能。
6.保持持續鍛煉的習慣。鍛煉重在堅持,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訓練強度至比賽強度,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突然運動帶來的損傷。
7.防止過勞導致的積累性損傷。大部分運動員的跟腱撕裂並不是一天導致的,而是在一個長期勞損基礎上的爆發。運動員身體的某一部分組織進行長期、單調的練習,如果不注意休息,就可能使該組織積勞成疾,引起反復性的損傷。
8.合適的球鞋(主要有減震、穩定、輕盈等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的預防方式。
時至今日,很多球迷仍在不斷思考,如果沒有跟腱撕裂,科比是否還會和賽場說再見?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好預防工作,讓更多優秀的年輕運動員避免因跟腱撕裂而斷送職業運動生涯。(鄒悅)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吳毅教授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