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心理學之“全國卷II”:

“讀書無用論”是怎麼得出的?3招避免幸存者偏差

趙鵬

2018年06月08日17:2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2018高考作文題匯:全國卷II(圖片來源: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2018高考作文題匯:全國卷II(圖片來源: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 (趙鵬)每逢高考,語文作文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在今年的“全國卷II”中,作文題干描述了一個“二戰”期間的著名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該故事反應了一個邏輯謬誤,即“幸存者偏差”。其實,“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見,往往會誘導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那麼,什麼是“幸存者偏差”?如何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呢?

“幸存者偏差”的英文名稱為“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就字面意思而言,“幸存者偏差”是指在收集信息的時候,隻關注幸存者,而忽略死者,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這就會導致收集的信息不全面,進而使得出的結論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從心理學上講,“幸存者偏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邏輯謬誤,是指通過某些經過篩選的信息得出結論,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也沒有意識到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一般認為,“幸存者偏差”來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著名故事,也就是今年高考“全國卷II”上的語文作文題干中提到的故事:“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情況,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証明,沃德是正確的。

事實上,“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很多人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是因為看到有些人“沒有好好上學卻仍然當老板、賺大錢”,卻忽略了那些因為沒有好好上學而默默無聞,甚至失魂落魄的人﹔很多人在看了經典的老電影后,會感嘆電影創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卻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時光中的、不好看的老電影……

“幸存者偏差”往往會讓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幸福者偏差”呢?這裡向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概率論”思維。“概率論”告訴大家,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一個事物的表現會趨於平均水平,即“均值回歸”,根據這個理論,大家在做判斷的時候應該避免盯著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從更宏觀、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

2.避免陷入“簡單邏輯”。研究証明,因為大腦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信息,所以其更喜歡按照簡單、省力的方式來運作,而“簡單邏輯”便是一個人在面對某件事情時,不假思索就能出現的思維方式。但必須明確的是,“簡單邏輯”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可以節約精力等,但有時候也可能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妨多問自己一個為什麼,多和別人進行一次交流。

3.學會拆分任務。“幸存者偏差”等邏輯謬誤之所以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關注現存的、眼前的事物,即更相信“眼見為實”,而忽略某些隱藏信息和細節。對此,大家可以通過拆分任務的方式,讓自己對任務更加明確,比如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可以將大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具體的步驟。

受訪專家: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內容部主管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