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來了 “偽球迷”的從眾心理到底是怎麼回事?

倪開濟

2018年06月15日14:2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世界杯來了 “偽球迷”的從眾心理到底是怎麼回事?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6月14日晚,球迷們和身穿球衣的足球寶貝相聚在江蘇南通一處裝飾的頗具世界杯氛圍的酒吧。(許叢軍/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2018年國際足聯世界杯已經開始了,作為球迷朋友們的盛會,他們可以盡情地享受這一盛大賽事。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世界杯的進行,那些分不清球門方向的、研究球員“顏值”的一群人也會悄然出現在你的身邊,我們稱之為“偽球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偽球迷”現象的一種心理學表現。“偽球迷”這種跟風似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從眾”。那麼,什麼是從眾?從眾有哪些類型?

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知覺、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眾俗稱“隨大流”,行為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E·Asch)曾於1956年做過一個經典的從眾實驗,他將7個男大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知覺判斷測驗”,但實驗真正的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於從眾行為的影響。其中隻有1個人是真正的被試者,其他6個人都是阿希的助手。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比較這條線與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哪一條線等長。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6個假被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真的被試者開始迷惑了。從實驗總體結果看,數十名被試者自己獨立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但跟隨他人一起判斷時,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被試者迫於群體壓力,做出了從眾的判斷。

從眾有以下幾種類型:

1.真從眾。個體的行為和內心想法與群體保持一致,這種表現一致的從眾不會讓個體感到情緒的沖突。

2.權宜從眾。個體的行為與群體一致,但內心卻有所懷疑,認為自己是對的,但迫於壓力暫時與群體一致。這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外在行為與內在判斷不一致,個體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從而影響個人的日常行為。

3.反從眾。個體的內心傾向於與群體一致,但由於各種原因,行為上的表現與群體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憤時,領導也受到感染,想法與員工一致,但為了防止事態失控,領導在行為上卻表現得很理智很冷靜。

人們為什麼會產生從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為了尋求參照。人在許多情境中因為不熟悉情況,其他人的行為最有參考價值。

2.對偏離的恐懼。任何群體的反應都是接納、優待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而對於偏離者傾向於厭惡、拒絕和制裁。

3.群體凝聚力。凝聚力水平越高的群體成員,其群體認同感較強,較易做出一致的行為。

那麼,從眾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社會中的大多數從眾行為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它對人的作用取決於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就如同我們講的“偽球迷”現象,平時不關注足球,而世界杯期間對比賽品頭論足,無可厚非。

在任何社會中多數人的觀念及行為保持大體一致是必要的,隻有這樣社會成員的交往溝通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范、共同價值觀的功能。但如果凡事從眾,缺乏獨立的思考,會使自己失去主動性、缺乏個性,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例如某些商人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一些有質量問題或安全隱患的“網紅”商品“炒熱”,就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所以,了解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學意義,有助於我們多一些理性思考和獨立判斷,少一些盲目從眾行為,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心理。(倪開濟)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張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