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且無聲?莫讓孩子過關愛缺失的“父親結”

王春誼

2018年06月17日10:1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父愛如山且無聲?莫讓孩子過關愛缺失的“父親結”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6月17日,江西省峽江縣實驗小學四(2)班學生熊澤浩跟著爸爸學抓藥。

(陳福平、張晶/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人們總說父愛無聲。的確,很多父親能給孩子大山般的依靠,卻不苟言笑、不善言辭,在很多家庭中還出現了“喪偶式育兒”的現象:父親在教育家庭中常常缺失,很多父親在外是拼搏的“超人”,在家裡卻成了無法跟孩子溝通玩耍的“木頭”。

長時間的父愛缺失讓不少孩子並不懂得感恩父親,甚至還與父親產生或深或淺的心結,導致“父親節”成了“父親結”。那麼,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又該如何改善這一現象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與“社會角色”有關。社會角色是在社會生活中與社會位置相關聯,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一系列個人行為模式,也就是個體在社會中被賦予的身份以及應該發揮的功能。每個角色的需求和規則是不同的,被需要的做事方式也是不同的。家庭中的很多分歧沖突正是源於社會角色錯位。

當男人和女人結婚組成了家庭,隻有夫妻兩人,其中“丈夫”“妻子”這兩個角色簡單清楚,而當家中多了個孩子,其家庭角色系統一下子就會變得更為復雜。

母親的角色功能發展較為天然,母親們由於孕育生命而激素水平升高,天然的母子聯系使得母親的角色變得特別突出。而相較於母親,男人們沒有孕育生命的過程,即使有了孩子,有可能還依然停留在丈夫的角色裡,甚至有的父親還沉浸在工作的角色中。因此,當女人們用母親的角色開始新的家庭生活的時候,很多男人卻還停留在父親以外的角色中,這就是父親角色在大多數家庭中缺失的開端。

除了父親角色的“遲到”,母親的態度有時候也會導致父親的角色得不到發揮。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爸爸會表現得較為笨拙或過於嚴厲,如果媽媽此時對爸爸進行指責,爸爸可能就會感受不到親子互動的愉悅,甚至產生逃避的反應,這樣進而又會增加媽媽自身的負擔和壓力,產生焦慮和不安的惡性循環。這也導致了很多家庭出現“焦慮的母親、逃避的父親、無助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教育困局。

那麼,到底該如何讓父親角色回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中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很多父親在關注孩子的時候,隻會留意到他們外在的行為,而忽略掉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是不夠的。

首先,在寶寶降生的初期,孩子的依戀對象是媽媽,爸爸們應該呵護好媽媽們的需要,同時兼顧與孩子互動。媽媽心情好,自然可以提高對嬰兒的接納和照顧水平。接下來,孩子也會開始關注身邊其他的照顧者。再后來,孩子開始探索抽象的理性世界,爸爸們的“主場”也就到來了。

此外,父親角色的回歸並不是父親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應該關注的課題。媽媽們應該發現孩子父親笨拙的努力,接納他的不完美,多一些鼓勵和贊美,讓他體會到育兒的成就與喜悅。

總的來說,孩子應該在家庭關系中感受到和諧的美好,學會包容,以及愛與被愛。隻有讓找回“父親”,家庭才能成為爸爸、媽媽、孩子組成的牢固而幸福的港灣。

作者:中華心理學協會理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科普撰稿人王春誼

本文由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普及工作委員會研究院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責編:申佳平、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