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味的小龍蝦讓人垂涎欲滴。(高黎明/人民網) |
夏日的街頭總會飄著小龍蝦的香味。人們喜歡吃小龍蝦,圍繞它的爭論也不少。有人說,小龍蝦並不是蝦﹔還有人說,小龍蝦是“侵華日軍生化部隊引進中國用來專門處理尸體,體內積聚了大量鉛、鎘、鉻有害重金屬”。這種駭人聽聞的說法是謠言嗎?小龍蝦到底是何方神聖?吃小龍蝦究竟會不會影響健康?
小龍蝦是淡水蝦的一種,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蜊蛄科螯蝦亞科。它的故鄉並不是中國,而是北美洲的墨西哥灣沿岸。位於密西西比河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州被譽為“世界小龍蝦之都”,每年都會舉辦小龍蝦節。所以說,不僅中國人喜歡吃小龍蝦,它在歐洲、美國也十分流行。
小龍蝦最早出現在中國大約是在上世紀20年代末,由日本人作為飼料和食物引入中國,而非處理尸體。人們從小龍蝦的蝦殼裡提取蝦青素、幾丁質等,應用於食品、醫藥、造紙等領域。
由於小龍蝦生存能力頑強,能適應各種水體,在很多平常人看來污染嚴重的池塘淤泥中也能發現它的身影,對此人們常擔憂小龍蝦的衛生問題。實際上,小龍蝦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它可以將重金屬轉移到外殼,然后用不斷蛻皮的方式將毒素轉移出體外。正因如此,它能在受重金屬污染的區域生存。
理論上來說,重金屬大多集中在小龍蝦的頭部,因此我們最好不要食用小龍蝦的頭部。此外,野生小龍蝦的外殼、蝦鰓和內臟裡可能含有較高水平的重金屬,然而,現在人們食用的小龍蝦大多是人工飼養的,並非從水溝、稻田等地方出現的。隻要進貨渠道正規,我們無需擔心小龍蝦的生活環境而引起的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問題,而現有監測數據也沒有發現市面上的小龍蝦有體內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小龍蝦背后的那條黑線是它的腸子,我們最好在食用前將其去除。在過去,小龍蝦被認為是部分傳染性疾病的中間宿主,例如肝血吸虫。也就是說,若食用未經高溫烹煮的小龍蝦,的確也存在健康風險。
前幾年,國內曾出現因食用小龍蝦導致肌肉溶解的新聞。這是真事,原因很可能不是因小龍蝦藏污納垢、不衛生或使用化學原料的問題。實際上,新聞中這種特殊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叫做哈夫病,它大多於進食魚肉、貝殼類出現。全世界目前報道的病例並不多,大多出現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與食用小龍蝦、水牛魚、三文魚有關。直到目前,人們也不清楚這種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小龍蝦的營養如何呢?與真正來自海洋的大龍蝦相比,小龍蝦隻能算是餐桌上的平民。盡管小龍蝦本身蛋白質含量豐富,但它並非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人們對小龍蝦的烹制大多採用重油重辣、猛火爆炒等方式,人們享受吃小龍蝦的美味,實際上是在進食蝦肉的同時享受調味品在“舌尖上的舞蹈”而已。作為夏日宵夜聖品,小龍蝦常被佐以啤酒來食用,而這種生活方式並不健康。
值得提醒的是,對於過敏性皮炎反復發作的人群來說,食用小龍蝦可能加重皮膚過敏,應避免過多食用。如果是自己烹制小龍蝦,應先將小龍蝦在清水裡飼養半天,將體內泥沙等雜質吐出。烹制時,最好剪頭去腮,用刷子將蝦殼刷洗幾遍,這樣才能吃的放心。如果使用小龍蝦后出現腰酸、背痛,臉色煞白,甚至出現“醬油尿”時,請立刻前往醫院就診。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麻醉學部主任助理薄祿龍
本文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療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